刘 强
当前已进入脱贫攻坚的收官期,以担当精神发挥好民政兜底保障作用,筑牢最后一道防线,既是时代所需、人民所盼,更是民政为民的职责所在、责任所系。
以“问渠哪得清如许”的执着
追本溯源诊贫根
脱贫攻坚最后关头面对的都是难攻的堡垒。只有找准贫根,校准标尺,才能明确靶向,有的放矢。
保障范围有盲点。“支出型”贫困家庭人均收入略高于低保标准无法享受低保政策,处于社会救助的“夹心层”。人均收入是低保标准2倍以内的“边缘户”帮扶政策的制定不系统,“雪中送炭”应急关怀多,“绵绵不息”持续帮扶少。后贫困问题缺乏有效对策,防止二度返贫的长效机制需要构建。
政策衔接有缝隙。低保对象在识别标准、认定程序等方面实行“双轨制”,理论上建档立卡户应涵盖低保户,而认定结果上是倒置的,信息调整不同步,对象识别有“互斥”。社会救助工作资源分散、协调联动不够、政策衔接不紧、信息共享不畅等“旧疾”仍未根除,易造成“重复”救助、“遗漏”救助,影响脱贫的精准性。
内外增能有不足。参与脱贫攻坚的社会组织数量不多,能力不足,与脱贫工作契合层次不深。民间力量参与热情不高,参与方式相对单一,与脱贫工作互动成效不明显。少数贫困群众主动性差、依赖性强,甘于贫困,不思进取,“等靠要”已成脱贫攻坚战中的顽症。
以“横看成岭侧成峰”的维度
高点站位定方略
解决好困难群众的脱贫问题,解的是民忧,暖的是民心。需要突围“三大效应”,统筹兼顾,精准施策,方能取得实效。
坚持“一个都不能少”的底线思维,避免“木桶效应”。聚焦高质量完成全面脱贫目标,把着眼点对准老弱病残灾,紧盯最困难的农户、最薄弱的环节,推行低保救助困难指数评估机制,完善申请救助家庭经济状况线上线下联动核查工作模式,补短板,排风险,堵漏洞。
坚持“摘帽不摘责任”的系统思维,化解“悬崖效应”。坚持一手抓解决脱贫,一手抓巩固提升,加强返贫问题的监测,加快建立“延保减退”机制,精细贫困人口认定办法,扩大救助保障覆盖面,构建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多层次反贫困保障体系,织密脱贫攻坚防护网。
坚持“人心齐、泰山移”的合力思维,放大“协同效应”。健全“政府搭台、部门唱戏、多方参与、群众受益”的扶贫工作机制。建立部门集中联审制度,合理配置扶贫资源,改“多头施策”为“集中聚焦”,变“单打独斗”为“联合出击”。广泛凝聚社会各方力量,构建筑牢大扶贫工作格局。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引导树立信心、看到希望,变“拉着走”为“自己跑”。
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
固本培元强筋骨
围绕高质量脱贫目标,以攻坚之勇和“绣花”之功,缩缝隙、紧连线,打好“三张牌”,帮扶一批、巩固一批、提升一批,确保脱真贫、真脱贫、稳脱贫。
打好“精细牌”,靶向准,落点实。重点针对低保户,用心用情精心服务,落深落细政策举措,因户施策、开出清单,一一对账、逐个销号。用“全包”的思路兜底“全济型”贫困户,参照五保集中供养模式,依靠乡镇敬老院,吃穿住医葬全部兜起来。用“配给”的形式保障“供给型”贫困户,靖江市探索依托慈善超市,实行生活必需品清单“供给制”保起来。用“治懒”的措施引导“刺激型”贫困户,瞄准“造血”做“乘法”,通过心理帮扶、精神激励,解开思想的疙瘩,破除精神的桎梏,倡导爱心企业捐岗位、捐社保、捐项目等,扶持贫困户站起来。用“点穴”的方式帮助“急难型”贫困户,因人制宜地开展就学资助、大病救助、定向募捐、慈善捐助、送岗入户等“点对点”帮扶,解决医、住、岗等方面困难,助力他们从困境中走出来。
打好“兜底牌”,网更密,底更厚。靖江市将积极拓宽政策的承载面,困难残疾人两项补贴延伸至三、四级精神、智力残疾人。建档立卡户中的重残、大重病对象,以及三级精神、智力残疾人改“按户保”为“单人保”。拉长救助的基准线,设定脱贫低保对象缓冲区,给予不超过2年的渐退期,脱贫不脱政策,扶上马送一程。发挥临时救助的“救急补缺”“堵漏”作用,形成完整“救助链”。健全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应救尽救”,不使困难群众一人“漏救”。做优养老的服务点,靖江市将加快推进“一城四片区”区域养老中心建设,推动公办养老机构提质增效,实现农村困难空巢、失独、失能老人集中救助供养。依托村(社区)老年协会,按照“低龄照顾高龄、健康照顾失能”的思路,年内实现“银龄”互助队全覆盖,有效剥离家庭负担,解放家庭劳动力。
打好“温情牌”,融情感,增质感。做“减法”提升幸福感。优化低保申报流程,推动申请救助“只需跑一次,无需开证明”改革,提高救助效率。加强人文关怀,细化收入核算办法,对因残疾、患重病增加的医疗、护理、康复等刚性支出,测算时适当扣减。做“加法”提升获得感。安排适度普惠性节日补助,扎实开展走访慰问、结对帮扶等“送温暖”活动,扩大“鸿纳助医基金”救助覆盖面,做大“五助一暖”慈善救助项目,动员爱心企业按照一定数额,捐助日常用品充实慈善超市,确保供需对称。做“乘法”提升融入感。靖江市将于年内建成市级社会组织培育中心,孵化100个公益扶贫类专业社会组织,建立一支“带不走的工作队”,就近、及时分类开展救助帮扶能力建设、扶志教育、社会融合等服务。推广靖江新桥富江社区“365”社区治理模式,贫困群众凭积分券到慈善超市换取必需的生活用品,激活“我要脱贫”的精气神,形成全社会脱贫致富的同频共振。
(作者系江苏省靖江市民政局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