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区探索"五个一"新模式 助力社会
工作人才建设显成效
近年来,西湖区积极推行"一社区、一社会工作室、一专业社工、一服务项目、一专业督导"的"五个一"社会工作发展新模式。并通过定目标、提服务、强培训、给支持等措施,有效提升了该区社会工作职业化、专业化水平,为广大地区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社会工作人才发展之路。
1.以"全能社工"为目标,打造西湖基层社工铁军。近年来,我区以全面培养掌握社区综合业务和社会工作技能的复合型社区工作者为目标,进一步提升社区工作者综合素质,增强从事社区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努力培养一支实践技能、服务能力和创新精神三合一的基层社工铁军队伍,全区已培养全能社工104名。一是增强社工为民服务主动性。通过设置社区综合事务岗,使社区工作者全面了解社区公共服务事项内容、办理流程、政策文件等,配合"最多跑一次"和就近办服务,切实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二是增强社工为民服务专业性。积极鼓励社工参加《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证书》考试,今年新增持证社工141名,提升了社工在社区居民自治、民情民意收集、危机处理、矛盾调解等方面的能力,社区工作者将社会工作理论和方法,运用和实践到社区实际工作中,从公共服务拓展为专业服务。三是增强社工为民服务实效性。进一步深化了古荡街道"双下沉双服务"和灵隐街道"走动式工作法",进一步完善"五级分类走访服务"工作机制,促进社区工作者根据服务对象的实际需求,依托 "草根型"的社区社会组织等平台,开展有针对性的主动上门服务,充分发挥社工在提供公共服务、调解纠纷矛盾、应对突发事件等方面的作用。
2.以"标准化+"为引领,推进社工服务规范化。我区以省级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创建为契机,构建了"1246+N"动态标准化体系,努力实现城乡社区基本公共服务有标准引领、有标准支撑、有标准可循、有标准可依。 特别是按照"服务质量目标化、服务方法规范化、服务过程程序化",在文新街道德加社区ISO9001质量体系的基础上,在全省率先制定《城市社区工作者服务规范》,并成功立项为省级地方标准,涵盖人员要求、服务内容、服务形式、服务质量和服务评价等方面,促使社工服务流程更加规范,服务能力得到提升。今年,我区在西溪街道试点基础上推行社工绩效薪酬考核体系,按照主线工作、辅线工作和网格工作等三方面,实现量化指标与岗位职责挂钩,社工收入与工作量效挂钩,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动态调整的社工考核体系。社工人均每月增加收入400元左右,进一步调动了社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以"社工学院"为载体,探索社工培训教育新模式。我区通过与浙江工业大学区校合作,成立全省首家区级社工教育、培养、成长一体化平台"社工学院",镇街成立"社工成长学院",按照学分制、导师制和模块制等三种教学模式,结合社区品牌建设、社区治理与服务创新和社会工作经典案例等三大热点问题,开设业务类和素质类等两类课程,使广大社工也能进入高等院校接受学习教育。我区还在习近平总书记的联系点翠苑一区社区设立"社工讲习所",组建讲习团,组织社区专题培训和新入职社工宣誓。目前已完成社工学院首期高级研修班学习,参与社工1952人次,122篇调研文章和信息报道刊登在各级刊物上,其中市级35 篇,省级26篇,国家级7篇。
4.以"多维关爱"为支撑,营造社工温馨家园。我区已连续九年开展社工节系列活动,实施社工减压、社工赋能、社工救助等系列关心关爱举措。一是加强成长发展关爱,坚持面向基层、关注一线的选人用人机制,积极创造条件,加大定向从社区工作满5年及以上社区工作者中招录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目前已有5名村社书记主任通过选拔成为区管干部、130名社工通过定向招考成为公务员或事业编制人员。二是加强生活待遇关爱,在区慈善总会建立社工关爱专项基金,对因病、灾害等天灾人祸造成家庭困难的,给予相应的生活困难救助。三是加强激励精神关爱,开展最美社工、王牌社工、社工好故事等系列选拔评选活动,真正把尊重、关心、爱护社工落到实处,进一步提高社工的社会地位,形成良好的社会导向。
目前,西湖区社工持有《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的有866名,其中助理社会工作师有390名,社会工作师335名。有党的十九大代表1名、省级领军人才2名、市级领军人才6名、区级领军人才51名。
2410249-9802-17-他人之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