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城市是一座开放的博物馆,地名就 是各种“陈列品”的说明书。透过一个个古老 的地名,可以窥探到特定时代人们对自然和人 文环境的独到认识,甚至能够从地名与传统文 化的衔接中发现社会历史演进的轨迹。相反, 在特定的时空背景下,受到个体经验和认知偏 好等因素的影响,古老地名的文化内涵也会 在不断传播的过程中变得更加丰满甚至出现争 议,正如这“苍峰北峙,群山西迤”的弁山, 也有着这么一段跨越千年的一字之争。
回顾 :是“弁”还是“卞”
弁山是湖州的主山,雄峙于太湖南岸。据明代弘治年间的《湖州府志》记载:“在县西北十八里,高六千尺,…… 山有黄龙洞,石壁峭立,严实阴沉,莫穷其底,旁有黄龙祠、祥应宫, 郡有水旱祷焉,苏东坡有诗刻,又有三贤祠……”可见,曾经的弁山, 也是湖州城外一个重要的文化据点。
这段跨越千年的一字之争源自历代史家对于“弁山”地名含义的几 种不同观点。简单来说,就是藏在“形似冠弁”“卞和采玉”“卞姓居之”“项 羽庙号”等四种观点里的“弁”与“卞”之辨。
第一种观点以特征命名法(根据地形地貌的特征形象化地命名地名) 解释“弁山”地名的由来,认为从远处看,山的轮廓好似一顶帽子,所 以人们把这座山称之为“弁山”。如东晋周处的《吴兴风土记》中有“弁 山当作冠弁之弁,以山形似弁也”;清代乾隆《湖州府志》中有“今遥 望府治之后,此山俨然独尊若冠弁状,当作弁字”。
第二种观点以记事命名法(根据发生在特定地点的特定事件命名地 名)解释“弁山”地名的由来,认为卞山盛产美玉瑶琨,卞和曾在此处 采玉,所以后人把这座山称之为“卞山”。如宋代嘉泰《吴兴志》中有“卞 山洞中有石似玉,时谓之瑶琨石”;西晋顾长生的《三吴地记》中有“卞和于荆山采玉,山中有似玉之石,土人谓之瑶琨,故以卞名之”。
第三种观点以人名命名法(以当地大多数人的姓氏命名地名或为纪 念与本地有关的某位历史人物而以他的名字命名地名)解释“弁山”地 名的由来,认为有很多姓卞的人居住在这里,所以人们把这座山称之为 “卞山”。如唐代陆羽《图经》中有“卞姓居之,故其山名卞也”。
第四种观点同样以人名命名法解释“弁山”地名的由来,认为项羽 死后被尊为卞山王(庙号),后人为了纪念他,在山下修建了神庙,时 时供奉,所以后人把这座山称之为“卞山”。如《宋书》中有“萧惠明 为吴兴太守,郡界有卞山,山下有项羽神庙”;宋代李昉的《太平广记》 中有“乌程卞山,本名土山,有项籍庙,自号卞王,因改为名”。
辨析 :是“弁”亦是“卞”
地名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兴衰对于连接乡愁回忆、延续地 方文脉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振兴地名文化要从传承推广入手,而 地名文化的传承推广又必须建立在充分了解地名由来的基础之上。因此, 厘清“弁山”地名的由来,为这场跨越千年的一字之争画上圆满句号, 就成了传承推广地名文化的当务之急。
为了厘清“弁山”地名的由来,我们将从诗文表述、地图标注、史 家考辨等三个方面进行考辨。
在诗文表述方面。唐代颜真卿的《石柱记》中均称“卞山”,但从 文章内容来看,其由来不得而知,如“卞山峻极,非清秋爽月不见其顶, 望气者云,常有黄气紫云居者”“卞山有石匮,每欲开则风雨晦冥”等; 宋代叶梦得的《弁山诗》中则称“弁山”,从文章内容来看,是取“形 似冠弁”之意,如“山势如冠弁,相看四面同。乌程县门近,苕霅水源 通。白鹤岭盘峻,黄龙洞窍空。登临舒老眼,何用到崆峒”。由此可见, 从诗文表述中找到的论据相对片面,甚至夹杂着个人用字的情感偏好, 无法得出“一字之争”的准确结论。
在地图标注方面。就目前可以找到的古旧地图来看,明代万历年 间的《乌程县境之图》《长兴县境之图》均标注为“弁山”;清代乾隆 二十三年(1758)年的《太湖图》《弁山图》,同治壬申年(1872)的《乌 程县境全图》,雍正十三年(1735)的《湖州府图》,光绪十九年(1893) 的《湖州府二十里方图》也标注为“弁山”;康熙癸丑年(1673)的《乌 程县境全图》《乌程县城图》则标注为“卞山”。对比历代志书可以发现, 乾隆年间,史家在编修志书时已经开始对“弁山”地名的由来进行考证, 并得出了相应的结论。由此可见,要找到“一字之争”的明确答案,还得从史家的考辨入手。
在史家考辨方面。据清代乾隆年间的《湖州府志》记载:“按《苕纪》 云,弁、卞古字通用,今遥望府治之后,此山俨然独尊若冠弁状,当作 弁字。苏轼寄孙莘老诗 :‘夜来雨洗碧巑岩,浪涌云屯绕郭寒。闻有弁 山何处是,为君四面竟求看。’及其至郡,则凡所赋诗,及此,山字皆 为卞,不复为弁,案,《左氏·昭九年》‘为弁髦’,杜预释之曰 :‘弁, 冠也。’陆德明曰 :‘弁亦作卞。’然则弁、卞古盖通用也。”显然,编者 认为标准名称应当是“弁山”,取“形似冠弁之意”。同治年间的《湖州 府志》记载:“旧志山篇,乌程县弁山亦名卞山,晋周处《吴兴风土记》, 卞山‘当作冠弁之弁,以山形似弁也’。陆羽《图经》‘卞姓居之,故其 山名卞也’。按,卞即弁之变体,本即一字,《礼记》弁人即卞邑之人。 卞庄子,《汉书》作弁严子,可证。”这里编者同样认为标准名称应当是 “弁山”,取“形似冠弁之意”。由此可见,经过历代史家的考证,“一字 之争”似乎已经得出了明确的答案,即古人采用了特征命名法,认为从 远处看山的轮廓好似一顶帽子,所以把这座山称之为“弁山”,又因为“弁” 和“卞”在古代是通用的,故而在后来的传播过程中又演化出了“卞山” 这种文字写法及另外三种由来。
经后续考证,现明确以“弁山”为标准地名。
总结 :争论是文化传承发展的催化剂
回溯地名文化的概念可以发现,地名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既包含 物质文化又包括非物质文化。其中,物质文化指地名的实体文化,由历 史文化、地理文化和乡土文化构成 ;非物质文化指地名的语词文化,包 含读音、文字书写、由来和所指代的地理实体的位置和范围等方面。
由此可见,这段跨越千年的一字之争,实质上正是不同历史时期、 不同历史人物对“弁山”地名由来的不同观点之间的交织与碰撞。从地名文化的发展进程来看,这种交织与碰撞,不但没有影响“弁山”地名 文化的传承,反而丰富了“弁山”地名文化的内涵,同时也在不断论证 的过程中实现了“弁山”地名文化社会影响力的不断提升。
因此,新的历史时期在开展地名文化发掘保护工作的过程中,要正 视“争论”的文化价值,在辨析的过程中摸清地名的由来和地名文化发 展的来龙去脉,也要重视“争论”的宣传价值,用“争论”为地名文化 宣传赋能,以“争论”为抓手,增加地名文化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实现 地名文化的广泛传播和深入人心。
3666594-9743-17-媒体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