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理论研究
技术创新和专业耐心:社区治理精细化要从“前端”进入“后端”
发布日期:2023-11-21 来源:湖州市民政局 字号:[ ]浏览次数:

提到社区治理现代化,就必会提“精细化治理”这个词。精细化治理,是通过细致规划、设计和执行,实现社区治理的高效、精准和有序。然而,从普遍的社区实践看,着眼之重点,功力之所及,其实只是“前端”精细化,而忽视了“后端”精细化。今天,想和大家深入探讨“后端”精细化。

下图中有一个华丽丽的分界线——右为“前端”精细化,左为“后端”精细化。中间的这条线就在于,这个“理想国”、这个规划、这个党建引领的体系能不能起作用。

笔者引入“前端”和“后端”两个词,借鉴了供应链管理(或销售管理)的前向一体化、后向一体化这样的术语。当然,不要纠结于术语,要想一想是不是有这样的事:我们想象中的治理体系能够覆盖每个居民、每个行业,让每个人都满意,让每个人都能参与,像上海市委提出的“五个人人”(人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人人都能有序参与治理、人人都能享有品质生活、人人都能切实感受温度、人人都能拥有归属认同)。如此种种,“前端”精细化已经做到了极致。

那么,倒过来想一想,要实现所有这些目标,必然会面临这样的问题:我们设想的共治体系,是不是每个单位都愿意积极参与?是不是大家都有共同体意识?我们看中的社群、社区能人达人,他们到底是在发挥正向作用还是反向作用?我们认为某个人作为党员应该做志愿者,应该支持支部决定,那他到底是不是真正支持?而这些工作都是“后端”的事,都是烦事,都是要有耐心才能做好的事,都是“前端”的完美设计能不能真正达到“完美”的关键。

现在已经进入“后端”精细化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具体的人。当然,从传统意义上看,这是一项群众工作。但是,我们面对的人,不是党旗一挥就跟着走的“集体无意识”的个体,也不是没有自己利益,一说就动的“乌合之众”。他们不是简单的个体,不仅仅是价值观引领的对象。因此,笼统的群众工作并不能真正地发挥引领这些人的作用。

进入“后端”精细化,就要实现从群众工作到个案工作的转变。唯有专业层面上的持续努力,才能真正将负向的人转变为正向的人,将负能量的人转变为正能量的人,将对你有意见的人转变为真心参与的人,这是个案工作的核心。这种个案工作显然是精细化的“后端”工作。

我们要面对的是一个个群体(或者社群、圈层、自组织、社区社会组织等)的工作。如何真正赢得他们的支持?如何让他们成为自治共治体系中的积极行动者?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自组织工作或社区社会组织工作的核心。对于专业领域来说,这是小组工作的范畴,目标是通过专业努力,将一个个群体激发出积极效应。

我们要面对的是一个个平台是否真正起作用。我们已经做了很多这样的平台,每个社区或街道都有很多平台,比如商铺自治联盟、楼宇自治委员会、社区停车难解决小组等。“前端”规划了这么多平台,“后端”这些平台是不是每个都能真正发挥作用?这是传统社区工作的重点。要让平台发挥社区治理的实际作用,就需要向“后端”精细化方向发展,得让这些平台有共识、有共同行动,因此需要做好社区营造或者社区社会工作,让每个平台都能协作起来。

我们还得面对一个个项目和活动。从前端来看,可能更注重活动的数量和参与率。但实际上,进入“后端”精细化,就得考虑每个活动是不是真的吸引人,是不是真正能够引发参与,真正触及人的共同体意识。这就是叙事理论要研究的内容,也是社区营造要做的事、社区的品牌建设要做的事。

我们不可避免地进入“后端”精细化时代。如果不真正深入地去做“后端”精细化的这些事,“前端”精细化就是没有灵魂的治理,是形式主义的花架子,是自欺欺人的把戏。

“后端”精细化确实是个大难题,要做好真难,要有专业技术和耐心。比如你要做一个个案,你可能会碰到反对、抵触、负面、逃离、消极……需要一步步克服。

社区治理是复杂治理,无论人群、平台还是项目,都需要找到前端和后端的连接点,但这是一项非常复杂的任务。在规划设计时,“上帝视角”从上到下,但从真正参与的角度来看,治理体系是扁平化的,因此要考虑很多要素,比如怎么连接、如何平衡各种利益关系等。

以前,我们可以通过治理体系、自治共治的机制或者党的引领来实现连接,但现在面临的问题已经不仅仅是基于价值观的连接。不可避免的是,我们一直倡导的价值观,比如要求你是党员要带头、呼吁你是志愿者要奉献、人人公益、快乐志愿等,未必每个人都能听得到,倡导也未必有用。在社会层面,不断倡导,不断呼吁,总能营造点氛围,总能激发出一小部分人的支持和行动。但在社区层面,这种倡导引发支持和行动的概率就会小很多。这个时候,你必须去影响这个人、带动那个群体,并且毫无选择自由度。

这种连接已经进入深水区,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这些“后端”问题。我们要很坦然地面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诉求,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观念和想法,有观念、思维、方式、利益的冲突很正常,都需要我们在实践中磨合和调整。总体来说,最终,我们要认认真真改变一些人、一些群体、一些平台的意识,激发他们的参与感,在参与中激发他们的社区共同体意识,进而体现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只有当人们有了这样的意识,才能够真正地实现居民对社区的参与、机制的灵活和项目的创新。如果没有这个意识,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劳。

“后端”的精细化就得朝这个方向努力,它包括许多单个的工作法、形成共识的技术和独特的创意。这些工作法、技术和创意是当前我们开展任何活动项目品牌构建时都必须考虑的。

创意时代意味着,无论我们策划什么样的活动,都需要使其有足够的吸引力,没有吸引力,别人就没有参与的理由。同时,必须尊重每个人的利益,与他们协商,了解他们参与或不参与的原因是什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考虑工具理性,也就是参与者能从中获得什么好处。同样,对于每一个社区机构和社区组织来说,我们也需要思考这些社区单位为什么要参与,他们参与的内在逻辑是什么。

社区的多个参与主体、各个治理领域需要以“后端”精细化的专业和耐心去攻克。要有这样的共识:真正的“后端”精细化需要的是一个个小点上的小努力,可能还真的讲不出大故事,甚至可能需要长达两三年的时间来改变个体或群体的态度和行为。

因此,作为社区治理的专业机构(包括社工机构、物业、研究机构),除了有深耕的决心,更要有技术主义的探索。这种技术,就是如何影响和改变一个个人的技术,如何使一个个平台发挥作用的技术,如何使一个个项目吸引人的技术。

这是技术主义的治理,业界已经有了诸多探索,但都限于一城一地一领域一小点,而没有跳出小圈子,引发更大范围的关注。

构建了“前端”的宏大叙事,要把“前端”精细化画出来的“饼”圆起来,就必须扎扎实实地做“后端”精细化的技术主义的探索和专业主义的坚持。

(作者闫加伟系上海静安区社邻家社区治理研究院创始人,华东理工大学研究生专业导师,上海市社会工作研究会副会长,全国首批高级社工师;沐云系社邻家社区治理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来源:“社智”微信公众号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