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媒体关注
叶梦得石林精舍考
发布日期:2023-11-09 字号:[ ]浏览次数:

在皇权专制体制中,统治阶级内部成员因学派、政见、利益等不同, 形成彼此对立的政治派系,这些政治派系之间为了消除异己而不择手段 地相互倾轧,即为朋党之争。两宋时期,朋党之争的影响尤为深远,自 哲宗时期的“元祐更化”“崇宁党禁”“靖康党论”,到高宗时期的“最 爱元祐”,“新党”与“旧党”之间的相互倾轧对当时的政治生态产生了 极为恶劣、深远的影响,一时之间文人缄默。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中,历 来反对党争、痛恨党祸,主张“陛下但虚其心,参考异同而断之,以理 度其可复者复之,可罢者罢之,无徒以大臣进退为可否,则天下治矣” 的叶梦得失去了施展所学的政治土壤。于是,南渡之后 , 叶梦得思索再三, 毅然选择辞官归乡,在山水清远的湖州建成石林精舍,开始了松花酿酒、 春水煎茶的归隐生活。 

一、石林精舍的结构布局

自李唐以来,石林一带便颇具盛名。据《云林石谱》记载 :“湖州西门外十五里,有卞山,在群山中最崷萃,顷朱先生所居。产石奇巧, 罗布山间,嵌岩礌磈,色类灵璧,而青润尤胜。(中略)石上皆有李唐 游人题字,自颜鲁公而下悉署焉。”小小一方天地竟有如此鬼斧神工的 盛景,怎能不使向往自然且嗜石如命的叶梦得为之痴狂。

北宋宣和三年(1121),叶梦得便决定要在弁山建造居所,两年之 后,别业落成。据《癸辛杂识》记载:“左丞叶少蕴之故居,在卞山之阳, 万石环之,故名,且以自号。”绍兴十五年(1145),叶梦得自福建安抚 使兼知福州致仕后长居于此,并增建新居做藏书之用,终生与松竹奇石、 经史子集为伴,过上了“歌舞恍如银汉外,笑谈常在碧云间”的桃源生活。 

从现存的古籍资料来看,石林精舍是一个峰峦幽耸、曲栏雕榭的 “大观园”。根据建造时间的先后顺序,大致可以分为“旧宅”和“新居” 两个部分。

“旧宅”是叶梦得的日常起居和游览玩乐之所。其正堂名为“兼山”正堂东西两边各有一轩,东轩的名为“负日”,西轩的唤作“跻云”,正 堂与东西两轩之间有庑廊相连。在正堂之前,有一汪集供水、景观两用 的水池,名为“碧琳”。在石林精舍的最前面,有一小堂,名为“求知”, 两边有东西两岩,东岩上建有“岩居”“真意”两个小亭。自二亭向东, 穿过嶙峋怪石,可以看到“石林精舍”最早的小亭,名为“承诏”。据 《骖鸾录》记载“叶公自玉堂归守先陇,经始之初,始有此堂”, 后来宋 廷再次启用叶梦得,他就是在这座小亭中接受诏命,因此取名为“承诏”。 “承诏”之后,是石林精舍“最为殊胜”的地方,此处怪石环立,怪石 之上建有一亭,名为“知止”,站在这座亭中俯瞰太湖,大有蜉蝣天地、 沧海一粟之感。

“新居”倚“旧宅”而建,主要功能是藏书。“新居”有一厅两斋, 一厅从“知者乐,仁者寿”中各摘一字,取名为“乐寿”。两斋因紧挨 乐寿厅,故取名为“近仁”“近知”。为了布置好“新居”,叶梦得亲自 参与建设工程,他不避风雨地全程参与了从绘制图纸到布置景观的整个 过程。旁观者怜他辛苦笑他痴傻,但他却乐此不疲,其中的乐趣,大概 只有他自己心里清楚吧。

二、石林精舍的大致方位

古代文人士大夫,历来都非常重视居住环境的景观设置,叶梦得也 不外乎是。他苦心孤诣,把石林精舍建造成了一个怪石嵌空、茂林修竹 环绕的武陵桃源,打算终此一生隐居于此。但极为可惜的是,石林精舍 存世时间并不长。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将“新居”毁于一旦。由于受不 了如此打击,叶梦得没过多久就离世了。后来,随着叶氏一族衰落,石 林精舍也被转卖出去,在风雨飘摇中逐渐荒芜。

石林精舍虽已衰败,其影响却生生不息。清四库馆臣在著录《避暑 录话》时曾评价叶梦得为“南渡之初,岿然耆宿”,盛赞其学识渊博、 德行高尚。“岿然耆宿”四字犹如磁石一般,吸引着每一个时代的文人 墨客,这些人探访时写下的游记,也恰为我们重寻石林精舍指明了方向。 清高宗乾隆年间,杨凤苞于弁山访古,写下《游大小玲珑山记》。据《游 大小玲珑山记》记载 :“霅川有两玲珑山,石林为大玲珑山,又有小玲 珑山在长兴界路口,闻犹胜石林。”这里所说的大玲珑山就是石林山, 石林精舍就建在其北面半山腰处。结合清康熙《乌程县志》中《乌程县 境正西方图》可见,清时从府治出发前往石林精舍,也需舟车兼程 :乘 船从临湖门出发,沿护城河走水路,途经见龙桥、潘公桥、大通桥、下 华桥、上华桥、白雀塘桥,向西北直达南窑湾,之后走山路即可抵达。

根据现存的图文资料可以大致推断出石林精舍的位置所在。从《湖 州古旧地图集》的《弁山图》和《吴兴县全图》可以看出,石林山位于 弁山南麓的白雀寺以南,佑圣宫以东,仁王山北部偏西。白雀寺就是现在的法华寺,现在所称的三天门就是佑圣宫的山门,仁王山就是现在的 仁皇山。由此可见,从现在的地理位置来看,石林精舍应位于弁山南麓 的法华寺以南,三天门村东部偏北,仁皇山北部偏西,属建国村管辖。

三、石林精舍的建造起因

宋朝尚文抑武,士大夫地位崇高、待遇优厚。这种优渥的物质生活 条件,晕染出叶梦得独特的审美情趣。这种优哉游哉的生活旨趣,成就 了叶梦得诗酒风流的性格特征,也正因为这种恬然自适的生活态度,叶 梦得于“万石纷拱揖”之间建成了“真神仙居也”的石林精舍。

叶梦得为何选在湖州弁山建造石林精舍,可能有以下三个原因 :

一是魂梦归故里。叶姓源自春秋时期的楚国,支系繁多,名人辈出, 到宋代已为江南一代的著姓望族。据叶梦得的《叶氏宗谱序》记载,北 宋初,叶逵自处州缙云(今丽水市)迁至湖州乌程(今湖州市),娶乌 程羊氏为妻,并在湖州定居下来,成为湖州一带叶姓人的始祖。叶逵生 有三子 :长子元颖、次子元辅、三子元参。后来,叶元颖回到处州 ;叶 元辅(叶梦得的高祖)留居湖州 ;叶元参留居在湖州,晚年迁居苏州, 其子叶清臣晚年又回到湖州定居弁山,死后就葬在弁山东麓。由此可见, 弁山一带是叶梦得家族世代居住的地方,叶梦得选择在此处建造石林精 舍,或多或少是由于落叶归根的情怀使然。 

二是此山看不足。弁山在府治西北方向十八里处,山秀林密,风景 优美,向来都是文人墨客流连忘返之处。在叶梦得眼里,弁山是“奇石 林立左右,不可以数计,心犹爱之不已,岂非予之癖哉”的造化之地 ; 在张附凤笔下,弁山是“上有千丈瀑,飞流骇心魂。下有万顷湖,波涛 荡其根”的奇险之处 ;在杨凤苞文中,弁山是“飞泉泻磴上,琤琮焉, 跳珠漱玉,迸散于石罅间”的殊胜之境。湖州有如此钟灵毓秀的地方, 也难怪叶梦得在漂泊半生,行遍江南清丽地之后,还是选择于此处归隐 田园。

三是瘦石聊我伴。古代文人士大夫在归置园圃时,向来把石头视为 重要的景观要素,在他们眼中,石头是天地精华的浓缩,对于嗜石如命 的叶梦得而言更是如此。叶梦得素来对各种奇石、怪石喜爱有加,甚至 可以说是爱石成癖,以至于留下了“借钱买石,得石祛病,抱石而眠” 的逸闻趣事。他在《游石林记》中打趣道 :“好石良是一癖。古今文士, 每见于诗咏者,未必真好也。其好者,正自不能解。余绍圣间,春官下 第归、道灵璧县,世以为出奇石。余时卧病舟中,行槖萧然。闻茶肆多 有求售,公私未之贵,人亦不甚重。亟得其一,长四尺许,价当八百, 取之以归。探己所有,仅得七百钱,假之同舍而足,不觉病顿愈,夜抱 之以眠。知余之好石,不特其言。”言下之意,别人真爱假爱我不清楚, 反正我是真爱。搬到弁山之后,叶梦得如同倦鸟归林,常常在万石环绕中闲游,从岩洞、泥土中搜寻奇石、怪石,以此为趣,乐此不疲。

四、石林精舍与石林范式

“岿然耆宿”的盛名固然令人神往,“石林范式”的影响更是使人心驰。 不可否认,在统治者公开提倡、鼓励士大夫隐逸的社会大背景下,叶梦 得在石林精舍恬然自适、优哉游哉的生活方式,对于那些在仕与隐之间 苦苦挣扎的人们来说,具有相当大程度的示范效应,俨然已经成为一种 生活范式。在这种范式之中,是叶梦得“隔竹闻声鸣佩玉,挥毫落纸散 云烟”的浪漫生活,在这种范式之外,是“一醉石林岩下月,世间无复 武陵桃”的心向往之。 

从北宋宣和五年(1123)到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叶梦得在弁 山石林居住了二十五年,在这二十五年时间里,在“石林范式”的吸引 下,弁山石林逐渐成为文人雅士竞相云集之地。那么,“石林范式”究 竟为何会产生如此之大的吸引力?答案或许就藏在叶梦得在弁山石林的 三种生活情趣之中。 

第一种生活情趣是藏书阅读的乐趣。叶梦得一生热爱藏书,是宋时 公认的藏书大家。北宋绍圣四年(1097),进士及第的叶梦得调任丹徒(今 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县尉。当时,大藏书家苏颂正赋闲在乡,叶梦得 听闻其藏书中有不少从前朝皇宫中散佚出来的孤本、珍本,便登门借阅, 边读边抄,自此,叶梦得的藏书活动便一发不可收拾,他不辞辛苦,不 吝财帛,一边抄录,一边购入,藏书很快便积累到了三万余卷。然而,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面对金军的铁骑,宋室仓皇南渡,在逃难的过程中, 叶梦得的藏书损失了超过一半。在如此窘迫的情境之下,叶梦得并没有 消极沮丧,将幸免于难的另一半藏书安顿在石林精舍之后,他再一次积 极投入到新一轮藏书活动之中,经过一段时间的苦心经营,石林精舍的 藏书增加到十万余卷,南唐徐锴的《说文系传》、唐代韩偓的《韩偓诗集》、隋代王通的《元经薛氏传》等皆藏于其中。正如《挥麈后录》中的记载:“靖 康俶扰,中秘所藏与士大夫家者悉为乌有。南渡以来,惟叶少蕴少年贵盛, 平生好收书,逾十万卷。置之霅川弁山山居,建书楼以贮之,极为华焕。” 当然,叶梦得也并非只为藏书而藏书,而是通过藏书来读书,通过读书 不断著书,于是才有了《石林燕语》《玉涧杂书》《避暑录话》等 20 种 145 卷广为流传的著述,才有了“翰林文章旧惊世”“文章道学伯天下”“腹 包万卷书纵横”等赞叹。 

第二种生活情趣是校勘注疏的雅趣。在两宋前后三百多年的时间里, 由于统治者奉行尚文抑武的政治策略,文化事业得到了较快地发展,印 刷产业空前繁荣,无论是印刷技术、印刷质量、印刷品种还是地域分布 等,都远远超过之前的任何时代。然而技术的快速发展,在给获取阅读 材料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阅读品质。正如叶梦得在 《石林燕语》中的感慨 :“唐以前,凡书籍皆写本,未有模印之法,人以 藏书为贵。人不多有,而藏者精于雠对,故往往皆有善本。学者以传录 之艰,故其诵读亦精详。五代时,冯道始请奏官镂《六经》板印行。国 朝淳化中,复以《史记》《前后汉》付有司摹印,自是书籍刊镂者益多。 士大夫不复以藏书为意。学者易于得书,其诵读亦因灭裂。然板本初不 是正,不无讹误。世既一以板本为正,而藏本日亡,其讹谬者遂不可正, 甚可惜也。”为了纠正书中错漏、提升书籍品质,叶梦得积极投入到校 勘注疏的事业之中,终其一生,为确保优秀文化成果的传承与发扬不懈 奋斗。叶梦得校勘注疏主要关注三个方面 :一是书籍版本,即通过对比 同一本书籍的不同版本查缺补漏,改正错误;二是雕版印书的起始问题, 叶梦得在《石林燕语》中指出“世言雕板印书始冯道,此不然,但监本 《五经》板,道为之尔。《柳玭家训序》言其在蜀时,尝阅书肆,云‘字书、 小学率雕版印纸’,则唐固有之矣”,推翻了雕版印刷为五代冯道首创的 观点;三是当世雕版印书质量的比较,叶梦得在《石林燕语》中指出“今 天下印书,以杭州为上,蜀本次之,福建最下。京师比岁印版,殆不减杭州,但纸不佳。蜀与福建多以柔木刻之,取其易成而速售,故不能工。 福建本几遍天下,正以其易成故也”,描绘了当时图书刻印的产业布局 和优劣特色,为后人研究宋代雕版印刷和图书产业提供了弥足珍贵的资 料。

第三种生活情趣是寄山水间的别趣。在叶梦得的眼里,前辈名家诗 酒风流、优哉游哉的生活方式无疑是他学习效仿的榜样,欧阳修携友同 游、纵情诗酒的悠然自适使他心生向往,韩持国不理政事、专事宴乐的 怡然自得更令他怦然心动。作为一个敢于且乐于将心之所向付诸实践的 人,北宋宣和五年(1123),石林精舍刚一落成,叶梦得便迫不及待地 开始了他向往已久的桃源生活。在石林精舍,叶梦得与松竹为友,为了 种植松树和竹子,他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正如叶梦得在《避暑录话》 《岩下放言》中的自述 :“今山之松已多矣……当岁益种松一千、桐杉各 三百”,“山中有竹数千竿,皆余累岁手植。但初得数十竿,旦旦观之, 既久,不觉成林,无一处不森茂可喜”。然而,当叶梦得对松竹的喜爱 广为人知的时候,其“犹思预植良材为后计”的高瞻远瞩又有几人知晓 呢?在石林精舍,叶梦得与怪石为伴,对怪石的喜爱是他“朝暮林壑间, 搜抉出怪珍”的不竭动力。在石林精舍,叶梦得以诗酒为乐。于觥筹交 错间赋诗,在字里行间中抒怀,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其中不仅 有“霜降碧天静,秋事促西风。寒声隐地初听,中夜入梧桐。起瞰高城 回望,寥落关河千里,一醉与君同”的豪放之词,也有“生涯何有但青 山,小溪湾。转潺湲,投老归来,终寄此山间”的清旷小调,当真无愧 于后人“上承东坡,下启稼轩”的品评。

五、石林精舍的文化价值

石林精舍既是叶梦得投老归来的居所,也是他纵酒放歌的皈依。在 这里,他不用做背负“却恨悲风时起,冉冉云间新雁”之责的翰林学士,只需是“半庵闲地如容我,便足徜徉了一生”的闲散老人。但归隐田园 的叶梦得真的能够做到弃绝红尘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否则他也不会 在《石林家训》中留下“危坐终日,百念关心,何曾少释”的自白。于 是“归来一丘壑,弹冠谢王贡”的闲散老人,又回到了“中开香火祠殊 庭,石林高卧忧苍生”的翰林学士。就在这仕与隐、进与退之间,叶梦得用他的琴心剑胆造就了石林精舍独特的文化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 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 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 自信。”文化是推动社会变革和发展的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前提和基础。地名作为社会文化的 重要载体,其兴衰对于连接乡愁回忆、延续地方文脉、树立文化自信具 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石林精舍作为湖州地名的光辉一页,其兴衰更是 牵动着无数湖州人的地域归属感和文化自豪感。 

如今,作为地名实体的石林精舍虽然早已不复存在,但蕴藏在其中 的历史渊源、文化积淀却仍然历久弥新。公众期望石林精舍在新时代得 到重光,更期望透过石林精舍重见岿然耆宿的名士风流以及两宋文化的 蔚为大观。为了实现这一愿景,需要地名文化工作者以更加积极的态度 投入到石林精舍及相关地名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宣传中去。一是通 过文献梳理还原石林精舍旧貌,全面收集与石林精舍相关的各类文献资 料,系统梳理其结构布局、地理位置、文化活动等相关信息,以期再现 石林精舍的华焕与风流 ;二是发布保护名录,明确遗产保护对象,将石 林精舍等已消失但影响深远的地名纳入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动员全 社会参与到地名文化保护的行动之中 ;三是借助数字技术赋能地名文化 宣传,利用 3D 打印技术重构石林精舍,以直观的方式呈现其外部景观 和内在结构,利用 GIS 技术描绘地名文化景观分布,用数字地图来呈现 区域地名文化的发展沿革。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