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媒体关注
“湖州三绝”之三——府庙
发布日期:2023-12-04 字号:[ ]浏览次数:

府庙,即湖州城隍庙,位于湖城北街北侧,始建年代不晚于五代清 泰元年(934),最初坐落于阜安坊,明洪武二年(1369)迁于今址。与 飞英塔(“塔中塔”)、潮音桥(“桥下桥”)并称为“湖州三绝”。

府庙历经多次修葺和重建,根据宋嘉泰《吴兴志》卷十三,“州旧 有庙,绍兴十八年知州事赵叔岑重建,庙宇装饰殊严整”。明清时期修葺、 重建共有八次之多。辛亥革命后,军阀割据时曾拟拆除,湖州人民力争, 改为“劳公祠”。1994 至 1995 年,市政府重修府庙,1996 年对外开放。

重建后的府庙,庙前有阁楼式牌坊一座,额枋上写着“国泰民安” 四字,两边石柱楹联题有“市中集市,适得其所 ;庙里修庙,妙不可 言”,充分体现了府庙的特点。大殿月台前西侧有建于光绪七年(1881) 的石质井亭,亭额檐角精雕巧琢,东面石柱刻有对联“峙向真庭,最宜 皓月流辉,明霞散绮 ;汲从宝地,应悟原泉有本,止水无波”。东侧在 对应的位置上有六角攒尖重檐石亭,名“延和”。大殿主像共五尊,分 别是劳公城隍神、财神、观音、文昌、东岳大帝,融合了佛道宗教与民间信仰。大殿后东西两侧各有 一个四角攒尖重檐亭,西侧亭 中树 1995 年《重修湖州府庙记》 石碑,东侧亭中树乾隆五十三 年(1788)《重修湖州府城隍庙 记》石碑。檐牙高啄,雕梁画栋, 在庄严雄伟中增添了一抹属于 江南的灵动。

府庙所供奉之城隍神身份 历代多有变更。《五代会要》记 载, 清 泰 元 年(934), 因“ 从 两浙节度使钱元瓘奏”,封湖州 城隍神为“阜裕安城王”,此为 第一代城隍神。第二代城隍神 的记载出自《明史》,(湖州府) 城隍庙“旧在子城东北隅,元 延祐三年(1316)封其神为‘灵 惠协顺大王’”。第三代城隍神 为“威灵公”,据《明史》记载, 洪武二年(1369)封天下城隍 神,除京都、开封、临濠、太 平、和州、滁州外,全国其余 各府统一敕封城隍“威灵公”。 洪武三年(1370),“诏去封号, 只称城隍之神”。明代中期以后, 城隍神人格化,把故去的英雄 或名臣尊为当地城隍,万历元年(1573)陆稳撰《湖州府城隍劳公神庙碑》始尊“湖州府城隍劳公神”, 把劳钺奉为城隍神,于城隍庙中专修“劳公神庙”,成为第四代城隍神, “庙里庙”的格局由此形成。1994 年,府庙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属宗教活动场所,时至今日,仍不时有人在此上香祈福。

劳公,即劳钺,字廷器,江西德化人,景泰五年(1454)进士,成 化八年(1472)至十二年(1476)任湖州知府,卒于任上,被清同治《湖 州府志》放在名宦名录中,给予的评价是 :“勤慎梗介,政多恺悌”“为 人正直,不可干以私”。当时太湖匪患猖獗,劳钺的前任知府因受盗匪 的厚礼贿赂而任其肆意妄为,劳钺上任后盗匪亦如法炮制,劳钺坚拒贿 赂,并将其党悉数捕毙,以致匪亦“惮其廉明”。劳钺在任时,重视教 育和文化,修缮府学和城隍庙,并在政务之余,命文士张渊增广编修志 书,唯恐有漏,亲自“复与诸文学士详加订正成书”,明成化《湖州府志》 便是劳钺所辑,世称“劳志”。同治《湖州府志》记载,成化十二年六月十三日,劳钺“忽沐浴升堂,与士大夫诀别,无疾而逝”。在百年后 的万历元年专修神庙,“人以为神”,希望他的英灵能同生前一样佑护百 姓。现今府庙大殿中,劳公神像旁的对联评述了他的生前身后名 :“生 前为廉吏废寝忘食知府勤政,殁后封城隍披肝沥胆贤守佑民。

府庙也是湖城重要的商业娱乐活动场所。据《湖剧发展史》(1997) 记载,在民国时期,府庙是演唱湖州地方曲艺的集中地,20 世纪 40 至 60 年代,湖州评话代表艺人许云天在府庙内常年坐镇演出,其说书的 场所的场所因此也被称为“云天书场”,因此在 20 世纪 90 年代重修前, 府庙中是存在戏台的。后因电影、电视的引入,湖州戏曲慢慢淡出人们 的视野,府庙中的戏台也因此在重修时被拆除。重修后的府庙,商贾云 集,百货并陈,周围环以现代化商城,古今建筑交相辉映。

从古至今,城市面貌在变,人们对于幸福生活的向往是不变的,尽 管朝代更迭,能被流传下来的人、事、物并不多,廉洁奉公、勤政爱民 的官员终究会被世人尊崇。大抵是当时的百姓将这位父母官爱进了骨子 里,因为刻骨的爱戴,所以以一种浪漫的方式铭记于心。也正是如此, 劳钺才会被记载于志书之中,供奉于庙堂之上,以神灵的身份成为永恒。 闹中有静,庙里有庙,亭阁玲珑,殿宇威严,府庙静静走过数百载寒暑 春秋,如今仍在诉说着自己的故事。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