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媒体关注
《乡镇论坛》:湖州打造老年教育市域样板
发布日期:2023-09-11 字号:[ ]浏览次数:

2022年浙江省湖州市成立湖州老年教育联盟以来,以“精特优”目标不断优化工作机制、强化办学特色、深化乐学乐为,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统筹、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新时代老年教育新格局,全市老年人获得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目前,全市建设各级老年教育机构306家,在册学员13.3万人,占全市常住老年人口17%以上。

优化工作机制

全面夯实老年教育办学基础

坚持高位统领强化督查督办湖州市整合老干部、卫健、教育、民政等涉老教育资源,组建各级老年教育联盟,建立统一高效的领导体制,推进老年教育资源整合工作开展。此外,湖州市建立老年教育工作推进责任清单完善实绩导向评价体系,全域推进老年教育覆盖面,精准提高老年人入学学位供给数。

提升服务效能,促进发展合力。湖州市积极落实老年教育项目资金,新增专项资金377万元,重点保障老年学校、老年学堂基础设施建设、师资薪酬等,切实解决基层办学经费不足问题。同时,湖州市建立全流程“引、育、管、用”教师培育机制,发挥教育、卫健、文旅、党校和在湖高校等联盟成员单位专家、教授、行业人才资源优势,建立基础师资库,因地制宜制定师资等级评定、劳务报酬发放等相关标准,尝试推出“志愿服务老年教育时长折算教师职称评定分值”破解中小学在职教师参与老年教育困境。

搭建平台载体,创新多元办学。湖州市统筹老年学堂办学管理,把村(社区)老年学堂纳入居家养老中心、幸福邻里中心服务范畴,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委托社会组织运作,实施项目化管理,切实解决基层老年教育人员力量不足、经费短缺、运行不畅等问题。同时,根据老年人需求,实行差异化、专业化办学,如老年教育与金融机构合作,建立金融老年学堂,与高端小区物业公司合作,建立民办老年学堂等。

强化因地制宜

积极塑造老年教育办学特色

探索产教融合模式。湖州市坚持“因地制宜、效果第一”原则,充分发挥地区特色,加强老年教育与当地产业相结合,探索“一地一品”,实现教学与产业双向融合,推动当地产业发展。如,德清县围绕当地“名山湿地”旅游经济和环莫干山民宿产业发展,联合当地民宿管家培训中心,在老年群体中陆续开展客房服务、茶艺花道、民俗文化、英语口语等系列特色民宿管家共富课程。长兴县水口乡结合当地紫砂文化产业,积极开设“紫笋茶”“紫砂壶”制作等精品体验课程。

建立老少共学机制。湖州市聚焦“一老一小”,把老年教育与青少年“双减”相结合,以吴兴区为试点,全面开设家庭烘焙、创意美术、益智搭建等亲子课程,全域推开“老少”同校、同班、同学“三同课堂”,让祖孙辈一起学习体验、感受乐趣、共享天伦。如,南浔区结合湖笔文化、绫文化,开设湖笔制作、绫绘画等老少共学非遗课程,老带小挖掘历史文化精髓,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创新游客老年学堂。依托当地“绿水青山”优势,湖州市充分挖掘旅游特色资源,搭建老年游客学习、活动、服务平台,使老年游客在绿水青山的旅途中,传递正能量。目前,安吉董岭、长兴水口等地结合当地群山环抱、气候宜人、空气清新、风景优美、避暑地的旅游资源优势,面向前来旅游度假的老年游客开办游客老年学堂

深化乐学有为

大力提升老年群体有感

“学用相长”双丰收。湖州市坚持把老年教育融入农村经济发展中去,聚焦农村低收入老年人群体,开展以知识技能为主的培训课程,打通农村老年学堂作用发挥不够明显的痛点、堵点、难点,形成农村老年人走进学堂学技术,走出学堂创增收,实现乡村老年教育“产、学、用”闭环运行机制,实现“银发红利”。

“老有所为”展风采。湖州市围绕“乐在自己、乐在家庭、乐在家园、乐在家国”四个维度,组织开展文化养老“大篷车”进基层、“银领初心”宣讲进乡村、文化走亲送福进万家等系列活动,不断丰富教育内涵和外延。目前,全市已累计打造老年教育典型学习群体100余个,辐射带动周边老年人参与学习活动30余万人次。

“普惠共享”全覆盖。湖州市通过长短班互补、大小班结合、免费班与收费班交叉等方式,多渠道扩大老年教育学位供给实施名师、名课“双名”培育工程,加强理论研究、教材编撰,全市已累计编撰《千金剪纸》《菱湖鱼灯》《二十四节气养生》等本土课程教材40余册常态化开设“流动课堂”,把优质教育资源分享给基层分校、教学点,促进全市老年教育资源普惠共享,构建全市老年教育优学地图。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