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理论研究
党群社会工作可能是未来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方向?
发布日期:2024-03-18 字号:[ ]浏览次数:

党群社会工作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实践范式。党群社工在诸多招聘中出现,如“为进一步加强基层党建工作,中共重庆市XX区委组织部拟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一批党群社工(临时聘用人员)”等。可见,党群社工设立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基层党建,采取的办法是用社工做党群工作。

一、关于党群社会工作的两种不同声音

党群社会工作在学术界的探讨并不鲜见,大致上可以分为两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一是肯定派,二是怀疑派。

前者通常认为,要确保社会工作服务遵循正确的前进方向并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作用,通过将党的建设和社会工作服务有机结合,可以更好地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推动社会建设、创新社会治理;社会工作可以通过运用专业理念和方法支持做好党的群众工作,将社工纳入党的群众工作,可能会给社会工作的发展开辟新的前景;社工只有参与到党建引领的治理体系之中并积极发挥作用,才能获得结构性位置进而实现合法性承认,真正成为国家治理和基层治理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就大致回答了“社会工作为什么需要和可以做党群工作”。

后者担心的是党群社会工作会导致政治优先于专业,这对社会工作本身无疑是一种伤害,因为没有了专业性,社会工作就会失去灵魂。此外,党群社工的薪酬、待遇等问题也没有得以很好解决。

总之,讨论集中围绕在专业主义妥协还是不妥协之间。前者认为,妥协或参与会让社会工作在中国发展得更好;后者认为放弃专业主义,社会工作就会失去本真。那么,党群社会工作到底该如何定位或角色是什么以及该怎么做?或许厘清这些问题,才有利于化解上述两派之间的“心结”和“矛盾”。



二、党群社会工作的角色定位及可行之法

不可否定,党群社会工作的确是中国特色的一种服务群众的工作方式,是一种“关于社会发展的工作”,“是从服务到治理的转变体现”,其实质有别于西方话语体系的专业型社会工作。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的动员模式、结构体系、党群关系等各方面都与西方不同,如果完全照搬西方来评判党群社会工作显然是不合适的。所以,争论政治性与专业性在党群社会工作中的平衡点之前,我们是否可以先将其理解为:党群社会工作是社工融入后的一种新群众工作。

新时代下党群社会工作是提升社会工作价值的重要一环。正如学界所说,随着党政关系共同发力,以服务促进社会工作治理功能将更加凸显。那么,社工融入党群工作时的角色和做法又是什么呢?

(一)角色定位

党群社工在基层治理及党建工作中至少可以扮演三种角色:基层组织的助手、基层党群工作的推手和党建工作的拉手。笔者认为,除此之外,其还扮演着基层社会问题的化解者和基层社会治理的助力者角色。社会工作具有一套独特的方法和技巧,如沟通、认知和叙事等理论,这些都可以在党群工作中得到应用。通过小组工作、个案管理等模式,社工能够有效地解决各种基层社会问题,这正是他们作为问题化解者的角色体现。同时,他们也是基层社会治理的助力者,通过专业的方法为基层治理提供有力支持。这些助力性行为是对党群社会工作的最大帮助。

此外,对党群社工中的党员社工而言,不仅需要秉持党对群众问题的正确认识和化解办法,例如“以人民为中心”“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还需要坚持“助人自助”“专业主义”等理念。所以在基层社会问题的化解层面,社工既是主导者,也是帮助者,更是配合者和实践者。这种主导是基于专业的立场,这种帮助是基于对困难群体的关怀,这种配合是基于对党和政府的忠诚,这种实践是基于专业主义和执行某些主体意志的行动。多重身份叠加在党群社工身上,意味着他们需要扮演的角色及实践的内容更多。归纳而言,只要党需要做的群众工作,社工都可以用党的办法和专业性来破解。党群社会工作尤其需要吸纳更多的党员社工加入其中,效果会更好。

(二)可行之法

首先,在扮演好上述角色时,党群社工需先将党的群众工作方法和社会工作的介入方法主次分明。前提是要坚持群众工作优先的原则。党群社工的设立,本身与统筹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和基层政权建设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不仅体现在宏观政策层面,还应该包括最广泛的社会领域、最广阔的基层组织、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等深度参与。因此,党群社工的使命远不止于专业主义所强调的“服务困难群众”“助人自助”等。其工作重心更应该放在如何通过深入群众、了解群众需求、解决实际问题等,达到“服务群众、凝聚群众、引导群众、激励群众”的目标,从而实现夯实党的群众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目的。这不仅需要专业的社会工作技能,更需要深入基层、贴近群众的实践经验。

其次,在党群社会工作中,专业的党员社工对党群工作的赋能做法也不可忽视。党群社工将党员的身份和社工的专业技能结合,为下沉到基层的党员赋能。这些党员在被赋能后会积极组织社区群众参与各类公益活动,以此发挥他们的组织力和影响力。这样的赋能可能是双向的:一方面,党建可以为社工实务和党群工作提供丰富的资源、政策供给和扶持,这将极大地增强他们的服务能力和群众工作效果;另一方面,社工采取专业的方法和技能为党群工作赋能,效果远胜于单纯地赋能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直接针对党群工作的赋能,更能贴近实际需求,更具有针对性,也许这就是党群社工存在的本真。

基于此,评估需求和有效沟通或许是党群社会工作最需要的工作内容之一。因为只有根据不同群众的需求提供精细化的服务,才能实现群众工作中的“以人民为中心”理念。如果说群众工作是党与群众之间相互联系的桥梁,那么在党的群众工作中,倾听(可以借助口头和身体语言,让服务对象感受到被理解、被接纳)群众声音,也是到群众中去的一种体现。社工需要以“非批判性”的积极态度去倾听服务对象,通过倾听和理解来促进沟通并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如此一来,社工可以更好地了解服务对象的真实需求和问题,进而提供更有效的帮助和支持。最终在有效沟通的情况下,做好包括“优化信访和收集人民建议职能”“吸纳协调社情民意、回应化解市民需求”“社会问题的感知和社会矛盾的处理前置,预防系统性社会风险发生,实现政府与社会的协同治理”等在内的一系列工作,完成党群社工的使命,而不是做党建的纯事务性工作或行政工作。



三、党群社会工作可能是未来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方向?

尽管有声音质疑党群社工开展的不是专业社会工作,但结合实际和本土语境而言,其不但不会遭受专业主义的干扰,甚至还会越发成为本土社会工作实践的新范式之一,包括中央社会工作部的成立及工作内容,已经越发明确这个议题。所以从趋势来看,党群社会工作很可能是未来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方向及新分支。

在笔者看来,党群社会工作的使命是将党群的工作办法和社会工作的实务方法融合,进而达到更好的基层治理成效。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这样的治理模式都需要基于三个平台开展:基层社会的党群服务中心、基层党支部、社工机构或类似的社会组织及党支部,否则就无法开展好党群社会工作。

此外,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党群社工不能简单地复制群众工作的做法,而是要在党建引领下,用社会工作的方法提升群众工作。在善治或良治作为目标的基础上,尽最大努力让群众良性参与到治理体系中,是党群社会工作不能忽视的重大问题,这既可以节约治理成本,还可以提升治理效果,也符合国家治理现代化所强调的充分调动和运用社会的力量、人民的力量以实现“三治融合”。所以,党群社会工作的未来是可期的,是可行的,更是可观的。它是新时代党的群众工作新方法,势必会取得一定的新成效,也是符合我国本土特色的一种新社会工作取向。

(作者刘成晨系重庆工商大学社会学系讲师,社会学西部研究基地研究员,澳门大学社会学博士;陈谋娟系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