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流浪儿童数量约在100万到150万之间,而每年救助流浪儿童数量仅维持在15万人次左右。从数据对比分析来看,我国绝大多数流浪儿童并未获得相应的政府救助。为此,2012年12月,民政部下发《关于促进社会力量参与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服务的指导意见》,这将直接推动社会力量参与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服务。根据文件精神,今后将有大量社会工作机构和社会工作者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服务,这将为流浪儿童救助领域中的社会工作外展服务开辟更广阔的应用空间。外展服务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给目标人群提供相关信息的过程,需要利用多种方法和技巧,深入到目标人群较为集中的场所,为服务对象提供方便、可及、有效的服务。
在大力推进街头流浪儿童社工外展服务时,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如何确保外展服务的有效性、持续性和专业性。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便在于构建一支有丰富实践经验和熟练专业技巧的社工外展服务队伍,笔者认为社会工作者应该掌握以下几种流浪儿童外展服务技巧。
首先,社会工作者要掌握搜寻流浪儿童的技巧。流浪儿童作为一类特殊的边缘群体,既具有正常青少年群体的结群行动多、自我意识强、自我管理能力弱等一般特征,同时又具有低自尊、易冲动、责任感弱、性情孤僻等特殊弱势群体的显著特征。在外展服务中,社会工作者应该具有良好的识别技巧,及时、准确地掌握流浪儿童生存的主要方式、流浪与流动的空间范围分布等信息。一是调查了解外展服务所在范围内的流浪儿童总体数量和分布情况。根据以往的调查情况来看,一般而言,城区的火车站、汽车站、商业区、流动人口积聚区是流浪儿童集中出现的地方。社会工作者在调查摸清流浪儿童的活动范围、流动方式和人数分布的基础上,就能结合这个地区的有效资源对流浪儿童开展针对性比较强的外展服务;二是调查了解流浪儿童的类型和谋生手段。流浪儿童的类型包括主动流浪和被动流浪,或临时流浪、重复流浪和长期流浪等类型。流浪儿童的谋生手段比较多样,有乞讨、卖艺、卖花、打工、拾荒、偷窃等类型。在开展服务时,社会工作者要借助这些信息,有效识别流浪儿童的问题与处境,从而确定外展服务的目标方向和应对策略。三是调查了解流浪儿童的需求和所需救助方式。流浪儿童往往是一个需求多样的群体,他们有的希望早点回归家庭和学校,有的希望维持自己的流浪状态,也有的希望获得独立并改善自己的生活。有的流浪儿童会主动寻求亲友、政府和社会的帮助,有的被动接受他人和组织的帮助,也有的在努力回避外界的帮助以维持自己的流浪状态,社会工作者要针对不同情况的流浪儿童采用不同的搜寻方法和策略,并在外展服务过程中引导相关组织和个人参与搜寻,建立行动迅速、覆盖广泛的流浪儿童搜寻网络。社会工作者只有掌握关于流浪儿童的群体特征、行为方式、心理需要等相关知识,才能在外展服务中尽快找到流浪儿童,并根据他们的特征和需要开展有效服务。
其次,社会工作者要掌握接触流浪儿童的技巧。外展服务的最大特点就是它的工作环境是动态的、即时的。从当前救助站等救助机构开展流浪儿童社会工作外展服务的情况来看,救助人员与社会工作者在外展服务中的主要职责和外展服务内容是向市民和流浪儿童宣传救助政策法规,提高市民参与救助意识和流浪儿童求助能力,教育劝导流浪儿童自主回归家庭学校或进入救助机构接受救助,向有困难的街头流浪儿童发放临时性救助物资等。事实上,现行救助制度下救助机构的外展服务难免带有一定的“行政色彩”,部分流浪儿童在“被救助”后又回流到流浪的状态中。因此,社会工作者在参与外展服务时,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接触沟通技巧,以专业的方法和技巧去帮助流浪儿童。一要学会运用支持性技巧。社会工作者在与街头流浪儿童沟通时,在运用语言技巧的同时,也要尝试多运用非语言技巧,向流浪儿童表达善意、尊重、理解。比如面对跪地乞讨的流浪儿童,社会工作者应该蹲下身子,自然地面带微笑,以柔和友善的语言,从亲切地询问诸如“小兄弟你吃饭了吗?”等问题入手,从关心鼓励的角度出发与其进行沟通,这样能够让流浪儿童降低防备心理,拉近与社会工作者之间的距离;二是学会运用引领性技巧。流浪儿童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遭遇过许多困境和问题,他们的情感和经历往往十分丰富,但他们的语言能力和信息分析能力往往存在一定的不足。在与其交流时,社会工作者与流浪儿童之间的关系往往并不紧密,也难以持久深入,因此,在与流浪儿童互动过程中,社会工作者要通过多种方式,鼓励流浪儿童在放松警惕、增强信任的基础上多表达他们的观点、体验和感受,社会工作者需要尽可能地让流浪儿童了解自己的处境、感受和行为,进而引导流浪儿童正确认知自我,并意识到他对社会和他人是重要的、负有责任的;三是学会运用影响性技巧。在外展服务中,社会工作者所面对的流浪儿童群体常常伴有撒谎、性格孤僻等特征,这是由于他们在长期的艰辛复杂环境中形成了一种很强的自我防御机制,要与他们建立信任可靠的关系往往需要一个过程并要通过多种努力促使他们消减对社会和他人的排斥。社会工作者在外展服务中要尽量不运用对质方法,以避免流浪儿童产生“被怀疑”、“被揭穿”和“不被信任”的感受。虽然,这可能促使社会工作者根本无法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无法获得流浪儿童的真实信息和想法。但是,这种方法的意义在于给流浪儿童构建起一个可以信任的社会环境,让他们感受到被关注和信任,有助于他们逐渐建立起对他人和社会的信任关系。社会工作者可以多通过自我披露的方式,将自己的一些与流浪儿童相类似的经历和感受与之进行分享,促使流浪儿童通过学习借鉴社会工作者在处理问题中的方法,以提升他们解决自身问题的信心、能力,也让他们感受到社会工作者的真诚,促进两者之间的信任关系的建立。
再次,社会工作者要掌握与流浪儿童互动中的角色扮演技巧。社会工作者是富有多重角色的专业工作者,在街头开展流浪儿童救助的过程中,社会工作也需要扮演多种角色,运用多种角色的力量,整合各种资源帮助流浪儿童解决问题。一是扮演好基本的角色。社会工作者在外展服务时,应该向流浪儿童出现频率较高地区的政府、市民、社会组织和个人倡导保护和救助流浪儿童的政策和措施,呼吁社会广泛参与和关注流浪儿童救助,为流浪儿童提供情感支持和求助、饮食、咨询等直接服务;二是扮演好间接角色。社会工作者在深入街头与流浪儿童进行服务的过程,实际上也是调查研究流浪儿童在社会环境下的生活处境和心理行为特征,社会工作者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应当站在流浪儿童权益代表者的立场,向政府和社会争取政策支持和资源支持,帮助流浪儿童回归社会、促使其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