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远春 徐岚岚
社会工作的深度参与,有助于社会治理难题的化解。特别是随着扶贫进入决胜阶段,社会工作的有效参与,往往能为扶贫工作提供新思路、新方法。但在发展过程中,社会工作机构也面临着专业性有待加强、服务有待深入持续、营利性与非营利性界限模糊以及社会公众认可度低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欠发达地区社会工作机构需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突破困境,实现自身发展。
增强机构专业性
首先,可借助高校资源对机构创始人与管理者进行专业价值理念培训,促进社会工作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转变创办人的动机,明确机构定位以及明晰管理者的专业价值理念。
其次,针对专业人才缺乏,机构可链接就近高校资源,邀请社会工作专业学生进入机构实习,与此同时,应当完善薪资管理机制以及晋升奖赏机制,尽力留住专业人才。
再次,针对难以引进外来专业人才的情况,机构可着重于提升原有员工的专业性,如在理论方面,机构可为员工提供专业理论培训,同时制定专业证书与薪资关联制度等。在实务方面,机构可提供外出交流学习的机会,建立“老人”带“新人”制度,同时积极推进社会工作督导服务。
促进服务可持续发展
加强与政府的合作以及发挥机构自身的优势。嵌入式发展符合中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发展,在政府强有力的支持下,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将会事半功倍。首先,社会工作机构主要以项目形式开展工作,政府项目是社会工作赖以生存的主要依托;其次,欠发达地区社会工作机构在初创阶段,存在社会认同度低、服务难以开展等问题,政府在宣传社会工作以及提升民众对社会工作认同度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提升公众认可度
首先,应加强社会工作宣传教育,可借助政府与媒体的作用。如通过政府官方网站对社会工作机构进行宣传,不仅让公众对社会工作有基本认识,同时也增加了对社会工作机构的信任度。
其次,社会工作者可在持续不断的专业服务中赢得服务对象的信任。这就需要社会工作者运用自身专业知识与专业技巧为服务对象进行恰切服务,将每个服务对象都当做是独特个体。为服务对象解决问题,提供专业且具有针对性的服务;同时社会工作者在服务中要让服务对象感受到真诚,从而维持与服务对象的专业关系,赢得信任。
再次,机构可对服务成效进行及时地展示,进一步提升公众对社会工作机构的认可度和信任度。
最后,社会工作有效参与扶贫工作是欠发达地区提升社会工作公众认可度最为高效的途径。欠发达地区本土社工机构十分了解农村的贫困情况,能够综合、灵活地应对该地区扶贫帮困问题。一是社工机构工作人员对扶贫对象有更深程度的了解,能够分辨“真假贫困”并挖掘贫困的深层原因,找到适合不同贫困人群的脱贫方法,且在收集资料、帮扶过程中因“脸熟”“语言通”等优势能够深入了解服务对象,更易获取真实信息。二是社会工作者在进行扶贫服务过程中,不仅仅关注贫困群体现阶段经济、物资的增加,而是将扶贫重点放在转变贫困者脱贫思想、提升贫困者个人脱贫能力、给贫困者及其子女提供受教育机会以及防止贫困群体在过度扶贫情况下养成“好吃懒做、不思进取”的心态等方面。进而充分发挥社会工作在政府与民众之间所起的调节作用,既可以准确、及时地向政府传递贫困群体的真实需求、贫困缘由以及返贫原因,又能够准确地向贫困群体传达扶贫政策与政府举措。
完善机构监督管理机制
要想明确机构的营利性和非营利性界限,需要完善机构的监督管理机制,实行内部机制与外部监管相结合。内部监督,首先应完善机构的管理体制,制定条例清晰明确的监督管理机制,保证创办人、管理者、社会工作者之间相互监督;其次社会工作的服务评估也成为内在管理的重要方法,服务对象满意度调查可使用服务对象问题解决程度、满意程度调查表进行调查评估,强化服务的跟进,了解服务对象的现状与服务成效,监督社会工作者的服务。外部监管,首先应适当展示机构服务的成效,同时建立机构举报渠道。并且注重第三方的评估与监督,这一监督不仅仅监督服务的进行,同时也要监督机构的运营。一方面评估专业服务的成效,这一评估主要由外在专业评估机构完成;另一方面政府的年终评估也是对社会工作机构的服务成效以及资金使用进行监督的重要途径。实际上,内部机制与外部监管的结合,是社会工作机构非营利性的重要保障。
总之,欠发达地区本土社会工作机构的出现是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强有力体现,要使欠发达地区社会工作机构得以顺利发展,不仅需要政府大力支持,也需要机构自身不断努力。在衔接外界资源与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情况下,培育一系列适合欠发达地区社会工作机构发展之道:通过借助高校资源,提升员工的专业性,塑造机构专业文化氛围等方法增强机构专业性;在嵌入式发展中,促进服务的可持续深入;借助政府合作、机构专业服务以及扶贫工作中的优势发挥与展示,不断提升社会工作机构的社会认同度;在完善内外部监管制度下明晰机构非营利性与营利性的界限。
(作者单位:中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