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浙江政务服务网 浙江省民政厅 中国湖州
 
 
当前位置:首页 > 媒体关注
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发展——织就爱的天空
发布日期:2020-07-22 字号:[ ]

        民政工作,与群众利益息息相关。近五年来,我市社会福利和慈善工作以构建适度惠普福利体系和现代大慈善格局为目标,不断巩固与提升民生保障和社会福利水平,稳步推进儿童福利、残疾人福利和慈善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截至2020年6月,全市4533名孤困和留守儿童纳入儿童福利体系保障范围,46465名困难和重度残疾人纳入残疾人福利体系保障范围。2016至2020年6月,全市累计发放儿童生活补贴1.5亿元,累计审定发放残疾人两项补贴4.53亿元,逐步建立起物质救助和人文关爱并行的现代慈善体系。


  儿童福利服务保障水平大幅提升

  从2014年起,除了孤儿以外,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低保、低收入困难家庭儿童也纳入了政府保护圈。目前,我市本级已经逐步建立和完善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暨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制度体系,扩大了困境儿童保障范围,提升了困境儿童的福利水平。

  “之前,我市儿童福利制度保障的对象只有孤儿,分机构养育孤儿和社会散居孤儿,对他们发放孤儿基本生活保障补贴。但最近几年社会上出现了一些新情况:例如父亲犯法服刑,母亲失踪,留下的孩子不属于孤儿,事实上却没有人照顾抚养;本来就困难的家庭,孩子又患重病或者残疾,让家庭雪上加霜……儿童福利保障制度的核心就是要让儿童利益最大化,上述情况的儿童显然无法健康成长。”市民政局社福处负责人郑荣华介绍,“把困境儿童纳入保障范围,是我市从原来单一的孤儿保障制度向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突破的重大举措。”

  近年来,我市成体系地建立起儿童福利保障制度,对象涵盖6类人群,内容涉及生活、督导、监护、医疗康复救助、教育、住房和就业等多个领域。孤困儿童基本生活标准逐年增长,年均涨幅超过8%;持续实施贫困家庭残障儿童集中养育康复“添翼计划”和孤残儿童手术康复“明天计划”项目,近年来累计投入近800万元资金集中养育康复儿童336人次,手术康复100余例残疾儿童,为折翼天使插上了飞翔的翅膀。此外,不断完善社会力量支持儿童关爱服务机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链接各类社会救助、帮扶资源,充分发挥专业社工的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关爱活动,孤残和留困儿童入户探访率达100%,结对帮扶率达25%。

  记者从市民政局社福处了解到,近年来,我市在持续推进儿童福利机构建设的基础上,同步加强儿童福利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健全儿童福利服务体系。据介绍,目前市级层面市儿童福利院从市社会福利院中分立实现了单设,正在立项筹建新院;市、区县级层面,整合资源成立了6家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实现未保机构全覆盖。县级层面长兴儿童福利院从长兴福利中心分立,实现独立建设新院,德清县社会福利院新建项目列入德清县民生实事项目,德清县社会福利院儿童部增加了床位,提升了孤残儿童养育能力。

  “今年示范型‘儿童之家’还被纳入了市民生实事,推进全市100家规划建设,补齐儿童关爱服务‘最后一公里’体制短板,实现留困儿童关爱服务全覆盖。”郑荣华告诉记者,我市还选优配强乡镇(街道)儿童督导员和村(社)儿童主任。优先安排村(社区)妇联主席或村(居)民委员会女性委员兼任“儿童主任”,探索社区、社会联合组织、志愿者队伍三方完成关爱服务的“两社一者”服务模式,用民政温度托起明天的希望。


  残疾人福利政策落在实处

  五年来,市民政局围绕“保障残疾职工合法权益,促进残疾人集中就业”为目标,推进残疾人集中就业队伍稳定发展。2019年6月,市民政局联合市教育局、市残联,在市教育康复学校和市特殊教育实验学校举行了市残疾人集中就业“校企合作”签约。这意味着,残疾人集中就业企业和有就业愿望的学生互动交流、双向选择有了更多可能。数字显示,目前全市残疾人集中就业企业共116家,安置残疾职工4235人,占职工总数31%,占就业年龄段持证残疾人13.2%。全市残疾人集中就业企业残疾职工月平均工资3070元,残疾职工月平均投保额1115元,残疾职工一年以上劳动合同签订率达100%。

  惠残政策得到有效落实。近年来,市民政局加强部门联系,协调做好增值税、所得税减免工作,确保增值税即征即退,抓好地方政府优惠扶持政策的落实工作。五年来,全市残疾人集中就业企业实际退减免税12.1亿元,其中增值税退税11.8亿元。

  增强企业和残疾职工获得感。开展各类业务培训,邀请税务、劳动部门专家授课,组织管理人员赴高校举办业务知识培训和能力提升培训,五年来受训人数达1300余人次;2016年以来,连续4年举办残疾职工现场招聘会;牵头全市12家优质残疾人集中就业企业和湖州市教育康复学校、特殊教育实验学校,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创新集中就业“见习制”“顶岗制”“学徒制”,全面提升残疾人自食其力的机会和能力,为残疾学生就业和企业招聘牵线搭桥,市教育康复学校学生到岗实习实现100%。为了让残疾职工参与活动,共享文明成果,市民政局还举办了“福企情,自强梦”摄影比赛、助残日文艺汇演,选拔推荐优秀选手参加全省残疾人工匠大赛等活动。此外,每年开展了“送温暖、送清凉”慰问困难残疾职工,组织企业负责人和管理员健康检查等,受益超1600人。

  促进残疾人集中就业队伍的健康发展。完善三大机制,加强我市福利企业后续监管工作,确保残疾职工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机构改革后,继续做好残疾人集中就业新企业的指导,联合残联走访核对残疾职工信息,指导无障碍设施标准化建设;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推进信息管理系统和考勤监管信息系统的使用管理,确保数据准确性和及时性。


  现代慈善大格局逐渐形成

  近日,我市创立了全省首个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社会服务类慈善组织——大东吴慈善文化研究院,让“在湖州看见现代慈善”梦想成真。近年来,市民政局不断加大改革创新力度,积极构建大慈善思维、建设大慈善环境、开创大慈善格局,逐步建立物质救助与人文关爱并行的现代慈善体系。截至目前,全市共登记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108家,其中完成慈善组织认定的有36家。

  坚持政府主导,慈善机构助推作用日益凸显。近年来,我市推进慈善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创新提出了加强慈善信息服务网络建设和建立政府购买慈善组织服务制度。一方面,慈善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慈善信托备案、慈善组织公开募捐备案、慈善组织异地公开募捐方案备案已实现全流程网上办理,助力最多跑一次改革。另一方面,基层慈善机构覆盖率大幅提升,全市各区县慈善总会、乡镇街道慈善分会全部建立,基本形成了市、区县、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慈善工作网络。此外,构建了市、区县慈善平台,建成6个慈善基地并投入使用,通过积极发挥慈善基地组织孵化、文化建设、人才培训等作用,引入优秀的慈善组织和慈善项目,增强慈善助力脱贫功能,提升慈善项目质量,打造慈善文化品牌,扩大社会影响力和公信力。 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市已培植了“急难救助”“暖巢行动”“慈善爱警基金”“工会会员大病救助”“慈善暖军心”“慈爱药品救助”、美欣达慈善超市和助学、助医、助老等优质慈善品牌项目,累计支出近10亿元,惠及80万余人(次)。

  一个个数字背后,映射的是一个个温暖的故事。自2003年以来,“慈善一日捐”活动持续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与认可,民众慈善意愿更热烈,参与群体进一步扩大,主动捐赠、积极向善蔚然成风。与此同时,不少爱心企业坚持把慈善理念、慈善事业作为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通过紧跟政策参与慈善,立足个体组织慈善,服务大众探索慈善,在“慈善一日捐”、慈善超市等政府主打品牌创立上,主动贡献力量,成为我市现代慈善模式建设的先锋队。目前,市本级已创立100家冠名基金,还建立了冠名慈善基金长期捐赠机制。数字显示,仅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市已累计募捐款物近2亿元。

  坚持社会主力,慈善服务内容形式日益多样。近年来,我市公益组织队伍日益壮大,涌现出爱飞扬公益、滴水公益、彩虹爱心公益等骨干志愿服务组织,形成了多元化的志愿服务网络,成为助推慈善事业发展的生力军。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全市涌现了一批“慈善达人”,他们中有坚持慈善一生的耄耋老人,有家底殷实的企业家,也有身残志坚的残疾人,都以持续不懈的捐款、细水长流的服务等帮助他人,极大地带动了社会大众更广泛、更深入参与慈善。

  记者从市民政局了解到,我市还创新探索了“互联网+慈善”公益品牌,持续完善了“慈爱湖州”网服务功能,探索出“互联网+慈善”的方法路子,累计上线众筹项目近40个,筹资300多万元。此外,依据市、区对口帮扶需求,市慈善总会联合各会员单位建立了9个慈善帮扶项目,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帮扶3省8地教科文卫体环保等社会事业,捐赠慈善资金1000余万元。


  【社会福利和慈善工作发展大事记】

  1 2016年,出台“添翼计划”,建立贫困家庭残疾儿童集中养育康复机制;出台《湖州市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实施细则》和《湖州市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实施细则》,建立残疾人“两项补贴”机制。

  22017年,出台《湖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慈善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和《湖州市慈善信托备案管理办法》,全面推进我市慈善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32018年,出台《湖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推进普惠型儿童福利保障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全面建立普惠型儿童福利保障体系。

  42019年,市儿童福利院实现单设建院,全面提升孤弃儿童养治教康水平;规范公开募捐行为,加强慈善事业监管力度;完成残疾人“两项补贴”提标扩面保障;推行残疾学生集中就业“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构建“参观见习”“顶岗实习”和“定向培养”三种机制。

  52020年,完善5类保障机制,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工作实现提档升级;出台《关于在全市开展示范型“儿童之家”建设和服务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构建儿童福利关爱服务“最后一公里”机制。

  文/羊召南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