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一小”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全社会高度关注。制定实施“一老一小”整体解决方案对于落实新的生育政策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等具有重要意义。
构建幸福养老服务体系,打造“浙里长寿”名片,是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重要内容。湖州市60周岁以上户籍老年人有71.24万人,占户籍人口的26.57%,养老服务多样化需求强烈。2021年以来,该市围绕“家中养老”之“急”、“院内养老”之“难”、“床头养老”之“愁”、“身边养老”之“盼”等养老难题,创新居家服务模式,优化养老设施布局,健全综合照护机制,重塑服务供给制度,以四大举措促进养老服务精准有效供给,全面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努力让每位老年人都能享受有保障有质量的幸福生活。
创新居家服务模式,源头缓解“家中养老”之“急”
一是推进助餐全面覆盖,解决“吃饭难”。打造城乡普及、运行高效的老年人助餐体系,制定老年餐厅建设运营标准,出台“普惠制+特惠制”运行补助办法,明确重点对象及运营主体补助标准,对老年人吃饭需求“有效兜底、适度普惠”。如南浔区老年人除享有每份3元的堂食公益指导价外,还可获得居家配送餐服务。2021年以来,全市已累计补助238.8万元,惠及57.6万人次。二是完善服务补贴机制,解决“家务繁”。首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清单,明确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健康促进、文娱拓展、社会支持、需求对接等六大类社区居家养老事项标准。制定居家养老服务收费标准,针对经济困难的高龄失能老年人居家需要,2021年已发放各类补助补贴超5000万元。实施“以需定补”“多劳多得”项目化补助,促进服务组织提供更加专业化、多元化、精细化服务。如德清县依托服务热线,让老年人足不出户即可享受20余项点单式服务。三是提供风险托底保障,解决“风险多”。推进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通过防滑、防撞、防摔、水电气安全报警等改造提升居家安全度,目前已完成2192户适老化改造,完成率居全省第二。推出老年人意外险政府买单2.0版,实现赔付上限提高五倍、理赔周期缩减过半,通过公交车“flash”宣讲、微信群线上直赔等举措,使得群众知晓率和获得感大幅提升。截至目前,已为市区老年人投保37.4万份,完成理赔3280件、474.68万元。
优化养老设施布局,有效破除“院内养老”之“难”
一是从“点上布局”到“整体规划”,让老年人找得到。立足现有养老服务设施、人口流向、群体结构等,编制养老服务设施布局规划,加快推动“机构跟着老人走”。上线“养老掌上地图”,利用3D、AR等技术,全息动态展示周边养老机构的地理位置、房型床位、设备设施、服务评价等信息。开发老年人“找机构”智能推荐、个性查询功能,方便老年人按需挑选。二是从“面上帮扶”到“精准补贴”,让老年人住得起。推行基本养老服务补贴新政,大幅提高养老机构收住失能老年人补贴。参照特困集中供养人员护理费新标准,大幅提升低保、低边失能老年人兜底保障水平,给予每月最高1642元床位补助。将低保失能老年人财政补贴额提高到每月3300元,有效满足入住普惠型养老机构需要。鼓励各区县出台精准补助政策,进一步拓展政策受益面,如长兴县引入慈善资金,出台低保低边老年人补助政策,将补贴范围拓展到低保收入2.5倍的“低收入边缘人群”。三是从“衣食无忧”到“幸福颐养”,让老年人过得好。整合机构建设补助、运营补助、星级评定补助等政策,依据机构评定结果分层给予补助,倒逼服务提质增效。推进“养老服务围着老人转”,如安吉县试点打造“安心养”应用,简化机构入住流程,实现“一分钟办理”“码上入住”;丰富“码上评价”“码上监测”“码上补贴”等功能,老年人及家属可掌上获取服务清单,每天查询护理、消费记录,目前已累计服务入住老年人1200余人。
健全综合照护机制,系统解决“床头养老”之“愁”
一是围绕“哪里照护”,建设专区补盲点。填补失智照护空白,在11家养老机构设置照护专区,增加认知障碍照护床位250张,提高经济困难的失智老年人入住机构补贴。编制《认知障碍筛查干预及全程管理规范和服务指南》,在7家机构、6个社区开展筛查干预照护试点,探索建立机构内认知障碍老年人全流程照护标准,推进“家庭—社区—机构—医院”无缝转接的全周期服务。二是围绕“谁来照护”,培育队伍破难点。聚焦专业护理缺口,按照专业化、职业化、年轻化发展目标,探索养老服务人才多元化培育激励机制,出台最高10万元的护理员培训基地补助政策,通过层层选拔建立养老护理员人才库和竞技队。2021年共发放职业技能培训补贴52.2万元,新增持证养老护理员1439人,万名老年人持证养老护理员达到24人,指标居全省前列。三是围绕“怎样照护”,创新办法通堵点。发布医养机构通用地方标准《医疗照护服务规范》(DB3305/T153—2020),强化医养衔接,全市56家养老机构与77家医疗机构合作提供医疗服务,切实为老年人就医提供便利和保障。运用物联网技术加强基本医护,为25家机构和150名居家失能高龄老年人配备“心冲击图”无感物联设备,开展24小时实时健康监测。探索小切口长护险,如安吉县投入420万为3300名困难老年人购买失能照护保险,重点保障中重度失能老年人基本照料、医疗护理、康复辅具需求。
重塑服务供给制度,不断满足“身边养老”之“盼”
一是聚焦需求端,把意愿精准摸上来。着眼养老服务精准性低、匹配度差等难题,将需求排摸纳入居家养老基础性服务。聚焦助餐、助浴、失能照护等刚性、高频需求事项,全面实施探访关爱与信息采集相结合、数据分析与人工收集相结合的常态化排摸。推动民政、公安、医保等部门数据互联共享,实现老年人群体需求精准画像。围绕打造15分钟养老生活圈,开展老年人“密集度”布局测算,促进资源向养老需求集聚区倾斜。二是聚焦供给侧,把服务精准跟上来。动态调整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清单,构建养老精准化服务管理闭环。针对失能需求,试点推出“助浴快车”,配备专用车辆设备,组织医护、社工、志愿者为高龄、失能老年人提供上门助浴服务;针对应急需求,试点推广80周岁以上独居老年人24小时“一键帮助”服务;针对出行需求,试点运行无障碍福祉车,通过预约接送,解决残疾和行动不便老年人出门难问题;针对生活需求,设立5家大型商超社区养老物资代购点。三是聚焦政策面,把机制精准建起来。围绕需求清单和供给清单,编制政策清单,以政策“科学定”推进养老服务“按需配”、资金“精准补”。全面启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建设,制定《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设施等级评定标准》,重新划分1A–5A设施等级,应用人脸识别、人流抓拍技术实现“以需求定供给、以效能定补助”。在全省率先建设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通过合理选址和提供养老服务配送上门,有效解决农村老年人居住不集中、服务半径长等难题,目前已建成30家、运营18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