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 类别 | 标准地名 | 汉语拼音 | 地名含义 | 资料来源 |
1 | 山峰 | 金盖山 | Jīngài Shān | 属天目山脉余脉。在湖城南面,吴兴区道场乡境内。清光绪《乌程县志》卷三:“形势盘旋宛同华盖故名。”又因“金盖故多云气,四山缭绕如垣,少焉日出,云气浙收,惟金盖独迟”,故名云巢山。谚云有:“金盖戴帽,要雨就到”之说。宋嘉泰《吴兴志》卷四:“《括地志》云:何山,亦曰金盖山。晋何楷居此习儒业。楷后为吴兴太守,改金盖山为何山。”故又名何山。主峰海拔292.6米。山体主要由石英砂岩组成。金盖山青山环抱,绿水长流,历来是湖州南郊的风景佳处。宋苏轼《游道场山何山》诗有:“道场山顶何山麓,上彻云峰下幽谷。我从山水窟中来,尚爱此山看不足”之句。《读史方舆纪要》卷九一:“近郭诸山,何山最为高峻”。“金盖出云”为明代湖州府志记载的“吴兴八景”之一。旧还有“金盖二十八景”之说,其著名者有:金盖出云、菰城晚烟、吕潭子龙、何山晓钟、梅岛晴雪、溪亭渔隐、章岭松涛、沙冈竹雨、春谷梅隐、寻真溪胜、菡苕承盖、云壑茶烟、小溪秋涨、甘泉巨迹等。《金盖志略》称:“其地显自六朝,彪炳于宋元,名贤逸士先后踵接其间。”金盖山的无限风光和深厚的人文历史吸引了历代名贤逸士颜真卿、杜牧、张志和、孙觉、苏轼、汪藻、王十朋、劳铖、吴绮、朱圭、俞樾、吴昌硕等流连其间。山巅有电视转播塔。山腰有建于清嘉庆元年(1796年)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纯阳宫(又名古梅花观)。山下有““知止、止止、知午”三古亭、吴沈门古道、上金禅寺、普愿庵等古迹。南麓有春秋时代古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下菰城遗址,为湖州最初立县菰城县的县治,为湖城之滥觞。 | 清光绪《乌程县志》、宋嘉泰《吴兴志》 |
序号 | 类别 | 标准地名 | 汉语拼音 | 地名含义 | 资料来源 |
2 | 山峰 | 横山 | Héng Shān | 属天目山脉余脉。在湖城南面,南浔区和孚镇境内。以山体东西横卧得名。原名衡山,山谦之《吴兴记》曰:“衡山,一名横山,今俗亦呼横山。”又因其南麓自然村“倪家溪”,又名“倪横山”。21世纪初,由于采石开矿,山峰完全削平,现山海拔47.3米,山体由石英砂岩构成。“衡山”一名最早出现在《左传》里,《左传》:“襄公三年,楚子重伐吴,克鸠兹,至于衡山。”宋嘉泰《吴兴志》卷四:“杜预注:衡山,在吴兴乌程县南”。颜真卿《石柱记》云:“上有颛顼塚、春秋鸠兹城(注:颛顼为上古时期的三皇五帝的五帝之一,黄帝之孙,昌意之子)。”《统记》引《吴兴记》云:“晋初横山崩,见颛顼塚,中有营丘图、九首鸠兹。”对横山上有颛顼塚的说法,宋嘉泰《吴兴志》卷四:“杜预注云:‘吴邑,在丹阳芜湖县东,今皋夷也。'颜公(注:颜真卿)所书或恐有据。”“横山暮岚”为明代湖州府志记载的“吴兴八景”之一。因横山在东,金盖山在西,横山漾在其南,中间东苕溪流经,形成两山夹峙,中流北驶之形胜之地,故俗呼“横山门”。 | 《左传》、宋嘉泰《吴兴志》 |
3 | 山峰 | 岘山 | Xiàn Shān | 属天目山脉余脉。在湖城南面,吴兴区道场乡境内。岘山一名来历有二:一是,宋嘉泰《吴兴志》卷四:“本名显山,晋太守殷康筑亭其上,名显亭。唐以庙讳改也”; 二是,清光绪《乌程县志》卷三:“岘者,见也;山之首见曰岘。一出定安门(湖州古城南门)即此山,故名”。主峰海拔50米。山体由花岗岩构成。岘山上原有显化禅寺、少岩亭、烟雨亭、五花亭、高风堂、嘉客祠、逸老堂、九贤祠众多历史遗迹,已毁。也是湖州历代文人墨客雅集之地。现山北段山坡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洼樽亭旧址、洼樽石等古迹,唐湖州刺史颜真卿《石柱记》载:“唐开元中李适之为湖州别驾,岘山有石觞,员可贮酒五斗。适之每挈所亲登山酣饮,望帝乡,时时以醉,土民呼为李相石樽。”唐时,颜真卿、吴筠、范缙、陆羽、皎然等名士29人于岘山洼樽注酒结宇环饮,作《登岘山观李左相石樽联句》,每句五言,共29联58句,成为湖州历史上一次名人文会的盛举。东麓有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市革命烈士陵园(钱壮飞纪念馆)和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陈英士墓。 | 宋嘉泰《吴兴志》、清光绪《乌程县志》 |
序号 | 类别 | 标准地名 | 汉语拼音 | 地名含义 | 资料来源 |
4 | 山峰 | 乌山 | Wū Shān | 属天目山脉余脉。在湖城东面,吴兴区八里店境内。秦以前有乌巾氏居住,善酿酒,故名山为乌山或乌巾山。晋张玄之《吴兴山墟名》云:“乌巾山,昔有乌巾者,其家善酿美酒,居此山。”宋嘉泰《吴兴志》卷一引《郡国志》:“古乌氏、程氏居此,酿酒,因以为名。”引《统记》载:“顾长生《三吴土地记》云:县有乌林氏,秦时程林、乌巾二家,能酿美酒。县有乌亭,即古之乌禾乡,乌氏所居乡也。”海拔43米,山体由石英砂岩构成。山巅旧有乌亭,山前有乌巾桥(俗称乌板桥),东麓有龙泉寺,遗迹尚存。“乌程酒”名擅六朝、汉唐。宋嘉泰《吴兴志》卷一:“汉梁孝王兔国会,招文士邹枚、司马,赋乌乡酒”。 | 宋嘉泰《吴兴志》 |
5 | 山峰 | 毗山 | Pí Shān | 属天目山脉余脉。在湖城东面,吴兴区八里店镇境内。宋嘉泰《吴兴志》卷四:“山最近城,或与城相毗而得名。”清同治《湖州府志》卷十九:“与城相毗而近,下有毗山漾”。清代吴绮在《散余霞词并序》中,对毗山一名的“毗”作如下的解释:“不因他山而出者谓之毗”,这与元赵孟頫描绘毗山的“突若复釜”及《掌故集》中的“突然独峙”相近似。海拔56.7米。山体由石英砂岩构成。梁柳恽曾建亭其上,明代尚书潘季驯筑毗山园。吴均有《同柳吴兴毗山集诗》曰:“平湖旷复远,高木峻而危。”山巅有慈云寺,为观音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南麓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毗山遗址,为太湖南岸新石器时代聚落中心。 | 宋嘉泰《吴兴志》、清同治《湖州府志》 |
6 | 山峰 | 乾元山 | Qiányuán Shān | 属天目山脉余脉。在德清县乾元镇境内。原名吴羌山。宋嘉泰《吴兴志》卷四:“吴均《入东记》云:昔汉高士吴羌避王莽之乱,隐居此山,后人名焉。”后因山上建有乾元寺而改今名。海拔137 米,山体由凝灰岩构成。宋嘉泰《吴兴志》卷四:“宋沈麟士居于此,讲经教授,从学者数千百人。时为之语曰:吴羌山中有贤士,开门教授若城市。”有乾元寺遗址、宋代墓葬等古迹。东苕溪、老龙溪和龟溪三面绕山。 | 宋嘉泰《吴兴志》 |
7 | 山峰 | 铜官山 | Tóngguān Shān | 属天目山脉。在德清县莫干山镇境内。以世传汉吴王濞采铜于此得名。《浙江通志》卷十二:“昔吴王濞釆铜于此。”原名武康山。宋嘉泰《吴兴志》卷四:“武康山,在县西十五里。名铜官山。唐天宝六年敕改焉。《舆地志》云:铜官山下有两坎,深数丈,方圆百丈,古采铜所。”道光《武康县志》卷二:“铜官山,本名武康山,昔以之名县。”海拔252米,山体由花岗闪长岩和灰岩等构成。有铜山寺、铜井、炼铜滩等古迹。 | 《浙江通志》、宋嘉泰《吴兴志》、道光《武康县志》 |
序号 | 类别 | 标准地名 | 汉语拼音 | 地名含义 | 资料来源 |
8 | 山峰 | 吴山 | Wú Shān | 属天目山脉余脉。在长兴县和平镇境内。宋嘉泰《吴兴志》卷四:“《山墟名》云:‘吴王送女至此。'梁吴均卜宅,唐吴筠复居之”故名。又因山岩呈红褐色,俗称红山。主峰海拔295米,山体由灰岩构成。山脊和缓,侧坡陡峻,切割明显。古有吴王送女至吴山形成苕溪潮水传说。明代邑人宦顾应祥曾以玉楼浮碧、普门胜览、只履空坟、双条旧砌、庭际仙池、溪濆巨石、丝螺无尾、乌鱼有信等吴山八景为名吟咏。山麓有吴山寺、杨府庙等古迹。东西两坡多采石场。红山港汇西苕溪于西北麓。 | 宋嘉泰《吴兴志》 |
9 | 山峰 | 龙王山 | Lóngwāng Shān | 属天目山脉。在安吉县章村乡南境,为安吉、临安、宁国(安徽省)三县交界山。主峰海拔1587.5米,为天目山主要山峰之一,也是湖州市境内最高峰。山体由凝灰岩、流纹岩构成。山势险峻、峰谷交错,多悬崖峭壁地形。植物资源丰富,有明显垂直分布,为浙北地区天然植物园。自然风景秀美,有仙人洞、龙头瀑布、云龙飞瀑、水滴石穿、仙人锯板、水车岩等自然景观。 |
|
10 | 山峰 | 灵峰山 | Língfēng Shān | 属天目山脉,在安吉县灵峰街道境内。因有始建于后梁开平元年(907年)灵峰寺得名。清光绪《孝丰县志》卷一:“灵岩山,(孝丰)县东北十五里,故称北天目,亦曰灵峰。”因此,又有“灵岩山”“北天目”之称。主峰海拔 337. 8 米,山体由火山碎屑岩、熔岩构成。灵峰山古木参天、修竹蓊蔚、怪石林立,谓鄣南之胜地。建有竹乡国家森林公园和灵峰山景区。东南麓有中国竹子博览园。 | 清光绪《孝丰县志》 |
11 | 山峰 | 仓山 | Cāng Shān | 属天目山脉余脉。在安吉县梅溪镇境内。古称廪山。宋嘉泰《吴兴志》卷四:“《江表传》云:吴长沙桓王攻刘繇之,尽得邸阁粮谷,贮于此山。《舆地志》云:吴大帝于此山起仓,因以为名。”主峰海拔90米,山体由砂岩构成。山麓为南宋著名藏书家陈振孙出生地。南临西苕溪。 | 宋嘉泰《吴兴志》 |
序号 | 类别 | 标准地名 | 汉语拼音 | 地名含义 | 资料来源 |
12 | 湖泊 | 苕溪 | Tiáo Xī | 苕溪[Tiáo Xī]在浙江省杭嘉湖地区西部,是太湖流域入湖水的两大水系之一。《太平寰宇记》卷九四:“以其两岸多生芦苇,故名苕溪。”苕溪有东苕溪、西苕溪两大源流,分别发源于天目山南、北侧,在湖州城北白雀塘桥汇合后称苕溪,再由其尾闾长兜港和机坊港入太湖,流域面积4541平方公里。东苕溪,古曾称余不溪、大溪。发源于临安市境天目山脉马尖岗南侧的水竹坞,向东流至余杭境内折向北流,到瓶窑与中苕溪、北苕溪汇合,流经德清接导流,纵贯本市,注入太湖。干流长165公里,流域面积2267平方公里。东苕溪在湖州境内主要支流有余英溪、阜溪、埭溪、妙西港等。西苕溪,古曾称苕水、西苕水。西苕溪上游称西溪,发源于安吉县狮子山的大沿坑,主要支流到安城汇合后经梅溪流经本市注入太湖。干流长145公里,流域面积2274平方公里。在湖州境内主要支流有南溪、大溪、浒溪、浑泥港、晓墅港、和平港等。苕溪是湖州的主要河流,因此湖州古有苕上、苕霅之别称。 | 《太平寰宇记》 |
13 | 湖泊 | 霅溪 | Zhà Xī |
在湖州城区。宋嘉泰《吴兴志》卷五:“起州治之南兴(国)寺前江子汇,以其合四水为一溪,故曰霅。四水者,旧谓自安吉浮玉山曰苕溪,一自武康铜岘山曰前溪,一自临安府临安县天目山经德清之县曰余不溪,一自德清县前曰北流水,至江子汇而合北至会溪亭,会运河水,同过骆驼桥,出临湖门,北经毗山入于太湖。按《唐韵》曰:‘霅,水众流之声霅霅然。'又《地书》‘霅者,四水击射之声。'”霅溪和苕溪源出一脉,是湖州的主要河流,因此湖州古有霅上、苕霅、霅川之别称。 | 宋嘉泰《吴兴志》 |
序号 | 类别 | 标准地名 | 汉语拼音 | 地名含义 | 资料来源 |
14 | 湖泊 | 泗安塘 | Sì’ān Táng | 干流在长兴县境内。古称四安山溪、四安溪、周渎。因源出四安山得名。宋嘉泰《吴兴志》卷五:“四安山溪在县南四十三里,一名周渎。源出四安山过清泉乡又过维新乡,经本山下会苕溪。”后因四安更名为泗安,其下游又经过人工改造而改今名。《大清一统志》卷二八九:“四安溪,在长兴县西南三十里,一名周渎……抵四安镇,始为四安溪,俗呼四安塘。”源出安徽省广德市杭村附近。自北向南流至朱湾入浙江省境后,自西向东流经泗安、林城、虹星桥镇,于吕山乡横塘渡分为二脉:向东入吴兴区汇入西苕溪,向北经吕山塘分别汇入长兴港和杨家浦港。长72千米,流域面积348平方千米。年径流量1.1亿立方米。河宽30-50米。水流平缓。游建有泗安水库。为长兴县中部、南部灌溉和内河航运的主要河道。通航里程48.5千米千米,航道等级为四级,通500吨内河船。流域河网密布,为长兴县的粮食主产区,重要的丝绸、茶叶和淡水鱼产区。有扬子鳄等珍稀动物。1982年建尹家边扬子鳄保护区。主要支流有青东涧、长潮涧等。 | 宋嘉泰《吴兴志》、《大清一统志》 |
15 | 湖泊 | 箬溪 | Ruò Xī | 在长兴县中部。又名“长兴港”。宋嘉泰《吴兴志》卷五:“在县东五十步,一名顾渚口,一名赵渎,即合溪之下流也。其正流名上箬,其分流名下箬。《舆地志》云:夹岸丛生箭箬,南岸曰上箬,北岸曰下箬,二箬皆村名,村人取下箬水酿酒,醇美胜于云阳,俗称下箬酒。”源出长兴县西北襄王岭、青岘岭,东南流至小浦黄泥潭,向东流入合溪新港;向南流至画溪桥,与林城港汇合折向东流,经雉城镇、新塘入太湖。全长50多千米。流域面积311平方千米。上游为山溪性河流,水位多变化;下游水量丰富,水位变化小,支流、河港众多,水运可通湖州、嘉兴、上海、苏州等地。为长兴县航运、灌溉主要河流。 | 宋嘉泰《吴兴志》 |
序号 | 类别 | 标准地名 | 汉语拼音 | 地名含义 | 资料来源 |
16 | 湖泊 | 西山漾 | Xīshān Yàng | 在吴兴区八里店镇境内。原称西余漾,因南岸有西余山得名。宋嘉泰《吴兴志》卷四:“《舆地志》云:汉文帝封东海王摇之子期视为顾余侯,即山。后坐酎金失国。山有弄云亭,枢密胡宿有记。” 后简称为今名。长2.5千米、宽0.7千米,面积约1.14平方千米。平均水深1.3米,最大水深2.5米。蓄水量153万立方米。为城市湿地公园。西山漾湿地具有山、水、田、园景观要素。公园湿地植物资源丰富,共有125科386种,其中有国家和省级保护植物及珍稀濒危植物13种,有“九里西山十里漾”之称。地处镇区之中,河湖相连,具防洪、灌溉之利,兼有观光、休闲功能。湖周地势低平、河湖交织,历为“鱼米之乡”。 | 宋嘉泰《吴兴志》 |
17 | 湖泊 | 和孚漾 | Héfú Yàng | 在南浔区和孚镇境内。原称湖跌漾,因北岸湖跌山(今称龙头山)得名。《读史方舆纪要》卷九十一:“湖跌山……一名长超山。山侧有湖,广二百顷,名湖跌漾。”后以方言谐音而异写作今名。面积1.29平方千米。平均水深2米,最大水深7米。蓄水量259万立方米。宋嘉泰《吴兴志》卷五:“湖趺漾在归安县西南二十五里。《统记》云:蓟子训卒葬湖趺山,即其旁山也。”南承龙溪水,北入菱湖塘,东通双林塘。河湖相连,具防洪、灌溉、航运之利,兼有观光功能。湖中有长堤分隔航道。湖周地势低平、河湖交织,历为“鱼米之乡”。 | 宋嘉泰《吴兴志》 |
序号 | 类别 | 标准地名 | 汉语拼音 | 地名含义 | 资料来源 |
18 | 古镇 | 东林镇 | Dōnglín Zhèn | 吴兴区辖镇。在区境南部。面积78.2平方千米。人口3.3万。辖3居委会、 23村委会,有286自然村。“东林”之名始于唐代。清光绪《归安县志》卷十:“石刻”载:“唐东林山土地庙记”。宋景德初置镇。清光绪《归安县志》卷六:“东林市在县南六十里东林山,为形胜山区,宋时多置园亭,街道宽衍,景德初,吴兴管镇十二,东林与焉。”因位于东林山东麓而名。又因沈东老传说而名。北宋熙宁年间,里人沈思(沈约后裔,字持正)号东老,善酿“十八春酒”,一日有客自称回山人来访,对酌至暮,客用石榴皮在墙上写一诗:“西邻已富忧不足,东老虽贫乐有余;白酒酿成缘好客,黄金散尽为收书。”次晨送客至石桥,客乘风而去。“回山人”即八仙之一吕洞宾,沈东老是“西邻”之“东邻”,“邻”、“林”同韵;又沈东老宅“左上有树一本二干,撑空突兀,高十有丈余,枝叶秀异,花老不实,实老不花,人不知其为何木但名之曰雌雄木”(引清嘉庆《东林山志》卷一),因名“东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置归安县,属归安县长寿乡,少量村属乌程县永新乡。历宋、元、明不变。清代称“东林市”。民国元年(1912年)属吴兴县中锦镇和菁山乡部分。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扩并乡镇,辖境为东林乡、锦骧乡、泉溪乡、保山乡和石麟乡南部、菁山镇。抗战胜利后,东林、锦骧、保山3乡和石麟乡南部合并为东林乡。解放初为东林、东保、锦山、泉溪、菁山5乡。1956年东林、东保、锦山、泉溪4乡并为东林乡。1961年改设东林、锦山、菁山3公社。1983年属湖州市郊区。1984年改公社为乡。1988年撤郊区直属湖州市。1995年东林、锦山2乡撤乡建镇。1999年锦山镇并入东林镇。2001年青山乡并入。2003年改属吴兴区,形成现今之政区范围。地处杭嘉湖平原,东苕溪经过,境内河道纵横交错,湖泊、湿地众多。镇区和村落镶嵌于河网间。有中小学5所、文化站 1个、医院(卫生院)1家。有黄梅山窑址、源洪桥、妙济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有东林柳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业以轻纺、印染、建材、饲料生产为主。农业以种粮、养鱼为主。宁杭铁路客运专线、长深(G25)高速公路纵贯镇西部。京福(G104)国道穿境而过。设有长深(G25)高速青山互通口。 | 清光绪《归安县志》 |
序号 | 类别 | 标准地名 | 汉语拼音 | 地名含义 | 资料来源 |
19 | 古镇 | 菱湖镇 | Línghú Zhèn |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南浔区辖镇。在区境西南部。面积110平方千米。人口7.7万。辖6居委会、28村委会,有354自然村。“菱湖”之名始于宋代。宋嘉泰《吴兴志》卷五:“菱湖在归安县东南四十五里……其地产菱,居人采而焙干之,以备凶年,号菱米。”卷二十:“地名有菱湖,皎然诗曰:路入菱湖深。”秦代属乌程县。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分属归安县福增、崇礼2乡和乌程县永新乡部分。历元、明、清不变。清同治《湖州府志》卷二十二:“唐宝历中,刺史崔元亮开凌波塘,民始庐於塘东。宋南渡后,兴市廛,治桥梁,渐即稠密。元末罹兵火。明成宏间(明成化,弘治年间),民乃频西湖居,第宅云连,蔚为冠益,里湖东西无隙地,置四栅,广二里,袤如之。至国朝科第更盛於前明,商贾蕃凑,丝业尤甲一邑,遂为归安雄镇,设有主簿驻劄。居民向约五千数百家,劫后约存四千家。”清乾隆元年(1736年)归安县主簿署从湖城移驻菱湖镇。清道光元年(1821年)归安县丞署移驻射村。民国元年(1912年)为吴兴县菱湖镇。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为菱湖、下昂2镇和昂东、菱东、菱南、思溪等6乡。民国三十五年(1936年)为菱湖、下昂2镇和昂东、溪东、溪西3乡及思长乡部分。解放后,1949年至1954年期间为吴兴县人民政府驻地。1950年为菱湖镇和下昂、昂东、思溪等7乡。1951年升菱湖镇为县直属镇。1956年撤区并乡,并为菱湖镇和溪西、新溪、下昂3乡。1958年合建为菱湖人民公社。1961年除菱湖镇不动外,调整为溪西、新溪、下昂3公社。1983年改属湖州市郊区。1984年改公社为乡。1986年溪西乡并入。1988年直隶于湖州市。1999年新溪乡、下昂镇并入。2003年改属南浔区,形成今之政区范围。地处平原水乡,河流纵横,湖漾密布,龙溪流经。建成区、村落镶嵌于河网间。有中小学5所,文化中心1个,医院(卫生院)1家。有种德桥、安澜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射村后羿神话、烧田蚕、菱湖节令踩街等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业以丝绸、化工、电子、新型建材、印刷为主。农业以水稻、油菜籽种植和淡水鱼养殖、养蚕为主。 | 宋嘉泰《吴兴志》、清同治《湖州府志》 |
序号 | 类别 | 标准地名 | 汉语拼音 | 地名含义 | 资料来源 |
20 | 古镇 | 双林镇 | Shuānglín Zhèn |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南浔区辖镇。在区境中部。面积100平方千米。人口6.8万。辖5居委会、33村委会,有272 自然村。汉唐时已形成村落,名东林。宋南渡时,北方商贾随宋室南迁集居于此,故又称商林。“双林”之名始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清同治《湖州府志》卷二十二:“明永乐间,东林衰,西林盛,遂改西林为双林镇。”秦属乌程县。西晋太康三年(282年)至隋开皇九年(589年)属东迁县,后复属乌程县。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属归安县松亭乡,小部分属太原、含山、崇孝和震泽乡。元时有绢庄成墟市。明永乐年间建立双林镇,直至清未。清宣统三年(1911年)设双林镇自治公所。民国元年(1912年)为双林镇和谢村乡。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为双林镇和苕南、蓉东北、莫公、晏公等8乡。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调整为双林镇和苕蓉、莫蓉、花桥、土山4乡。1950年建有双林镇和苕南、苕北、土山等6乡。1951年升双林镇为县直属镇。1956年撤区并乡,除双林镇不动外,并为苕南、镇西、莫蓉3乡。1958年合建双林人民公社。1961年除双林镇不动外,调整为苕南、镇西、莫蓉3公社。1983年改属湖州市郊区。1984年改公社为乡。1988年直隶于湖州市。1993年苕南乡并入。1999年莫蓉乡、镇西镇并入。2003年改属南浔区,形成今之政区范围。地处平原水乡,河流纵横密布,双林塘流经。建成区、村落镶嵌于河网间。有中小学5所,文化馆1个,医院(卫生院)1家。有双林三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幻溇古桥群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双林绫绢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耕读传家,人文荟萃。元、明、清三代出进士25人。历代名人有沈梦麟、严我斯、梁希、费新我、沈炳麟等。特产有双林绫绢、板羊肉、姑嫂饼、子孙糕、水晶糕、八珍糕等。为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工业以不锈钢管、漆包线、针织服装为主。农业以水稻、油菜籽种植和淡水鱼养殖、养蚕为主。申嘉湖(S12)高速公路横贯中部。设有申嘉湖(S12)高速双林互通口。 | 清同治《湖州府志》 |
序号 | 类别 | 标准地名 | 汉语拼音 | 地名含义 | 资料来源 |
21 | 古镇 | 洛舍镇 | Luòshĕ Zhèn | 德清县辖镇。在县境北部。面积47平方千米。人口1.8万。辖1居委会、6村委会,有83自然村。民国《德清县新志》载:“洛山,昔有高士自洛阳来,隐于此,登巅望洛,故一名望洛山。”《浙江古今地名词典》:“洛舍传昔有洛阳人筑舍居此,故名。”今镇境,汉代属乌程县馀不乡。宋时属德清县千秋乡及武康县泰原乡部分。历元、明、清不变。清康熙时名乐舍,乾隆年间更名为洛舍。宣统二年(1910年)为洛舍乡和文墅乡部分。翌年,撤销文墅乡,该乡地域分别并入洛舍乡和德清城区。民国十七年(1928年)改乡为区。民国二十年(1931年)撤区,分设洛舍镇和洛东、洛中、衡溪、仁里4乡。德清县第二区公所驻洛舍镇。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撤区并乡,为洛舍镇和衡溪乡。1950年为德清县洛舍乡、东衡乡和武康县新民乡。1956年东衡乡并入洛舍乡。1958年与划入的武康县新民乡部分村合建洛舍人民公社。1984年改公社为乡。1988年撤乡建镇,形成现今之政区范围。地处天目山余脉丘陵与杭嘉湖平原水乡结合部。东苕溪穿境而过。中、东部河网密布,多湖泊,有县境最大湖泊洛舍漾。建成区、村落分布于河网间。有中心学校1所、卫生院1家、文化站1个。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赵孟頫墓,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墅元头窑址。工业以木材加工、钢琴生产、卫生材料、新型建材为主,被誉为“木业重镇、钢琴之乡”。农业以粮食生产、特种水产养殖和生态奶牛养殖为主。宁杭铁路客运专线、长深(G25)高速公路从西部过境。 | 民国《德清县新志》、《浙江古今地名词典》 |
序号 | 类别 | 标准地名 | 汉语拼音 | 地名含义 | 资料来源 |
22 | 古镇 | 钟管镇 | Zhōngguăn Zhèn | 德清县辖镇。在县境东北部。面积78平方千米。人口4.1万。辖1居委会、19村委会,有316自然村。传古代在此铸钱币,设有“钟官”,意为铸钱的官,清康熙《德清县志》作“钟官”,后以谐音改为“钟管”。今镇境,汉代属乌程县馀不乡。唐时属武源(德清)县。宋时属荫宗(松山)、千秋、遵教3乡。历元、明、清不变。宣统二年(1910年)为松山、仁寿、三山3乡。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为钟管、审溪、仁寿等7乡。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为钟管、仁寿、曲园3乡。1950年为钟管、戈亭、澉山、茅山4乡。1956年撤区并乡,并为钟管、干山2乡。1958年合并为干山人民公社。1961年分置为钟管、戈亭、干山3公社。1984年改公社为乡。1989年钟管、干山撤乡建镇。1992年戈亭乡并入。2004年干山镇并入,形成现今之政区范围。地处平原水乡,河流纵横。建成区、村落镶嵌于水网间。有中小学5所,卫生院2家,文化站1个。有“良渚文化遗址”之辉山遗址、“德清古桥群”之普济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相传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携西施隐居境内蠡山,山北有范蠡湖。宋嘉泰《吴兴志》卷四:“蠡山在县东北十五里,旧传范蠡之旧居”。有建于清代的范蠡祠及戏台等古迹。蚕花剪纸、钟管柳编等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全国文明镇、全国千强镇。工业以生物化工、精细化工和耐火、保温材料为主。农业以特种水产、畜牧和苗木为主。 | 清康熙《德清县志》、宋嘉泰《吴兴志》 |
序号 | 类别 | 标准地名 | 汉语拼音 | 地名含义 | 资料来源 |
23 | 古村落 | 路村村 | Lùcūn Cūn | 全国文明村、浙江省传统村落。在吴兴区中南部。属八里店镇。北距吴兴区人民政府驻地10千米。面积3.1平方千米。人口2318。因有潞溪横贯村中而得名。1956年—1958年钱山漾遗址考古成果表明,在距今47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已有先民在此生活繁衍。现有村落建于宋代,并于清代形成集市。清光绪《归安县志》卷六:“潞村市,一百二十八庄,在县南十八里,宋景祐间知湖州事慎镛去任占籍于此,后人藩衍。多业儒,东西村市廛数十家。”潞村慎氏也是韩国慎氏的宗亲,据传,慎镛的侄子慎修,北宋神宗年间出使高丽,后滞留高丽,成为韩国慎氏始祖。今村境,宋代属归安县松亭乡。历元、明、清不变。宣统二年(1910年)属和孚镇。民国二十年(1931年)属双璐乡。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属鼎新乡。解放后,属潞村乡,为潞村乡驻地。1956年常熟乡和潞村乡合并为常潞乡,属常潞乡。1958年常潞、荻港、长超三乡合并为长超公社,属长超公社。1961年公社规模调整,沿用原乡名,属常潞公社,1964年,”潞“为“路”,属常路公社。1961年—1976年为常潞(路)公社驻地。1993年随常路乡并入八里店镇至今。地处天目山脉余脉与杭嘉湖平原结合部,水网平原、河港纵横交叉、湖荡密布。聚落依潞溪两岸呈东西向带状分布。地域文化以丝绸文化、稻作文化、渔作文化、耕读文化和商贸文化为著。有钱山漾遗址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出土了迄今为止世界最早的家蚕丝织品,被誉为“世界丝绸之源”。现存有老街、石桥、河埠等建筑,青堂瓦舍,临河而建。门前屋后,绿桑成荫,鱼塘连片,为典型的水乡古村。其中,潞溪上建于宋代,在清代重修的“腾蛟”“起凤”“化龙”“天保”四座古石拱桥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 清光绪《归安县志》 |
序号 | 类别 | 标准地名 | 汉语拼音 | 地名含义 | 资料来源 |
24 | 古村落 | 菰城村 | Gūchéng Cūn | 浙江省传统村落。在吴兴区西南部。属道场乡。东北距吴兴区人民政府驻地20千米。面积10.3平方千米。人口2404。楚国菰城县治所在地,故名。《太平寰宇记》卷九四引《吴兴记》:“春申君黄歇于吴墟西南立菰城县,青楼连延十里,西接黄浦。”清光绪《乌程县志》卷七:“泽以多菰草,因名。”今村境,宋代属乌程县永新乡车盖里。历元、明不变。明崇祯《乌程县志》卷二:“许墓下菰,六都,县南三十里,俱一区”。清雍正行顺庄法,编为乌程县三十九庄、四十庄。宣统元年(1910年)重新划分乡名,范围改属菁山乡。民国十八年(1929年)为下菰村,后属云巢乡。1950年属吴兴县妙西区云巢乡。1965年归属青山公社云一大队。1984年复属云巢乡。1999年改属道场乡至今。地处天目山脉余脉与杭嘉湖平原接合部。聚落依金盖山临东苕溪呈块状分布。村落自然景观山水秀丽清妍,境内金盖山是湖州南郊的风景佳处,明万历《湖州府志》记载有“吴兴八景”,其中,“金盖出云”“下菰长烟”二景在其境内。另有“金盖二十八景”之说。人文景观历史底蕴厚重,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下菰城遗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纯阳宫(又名古梅花观)。有“知止、止止、知午”三古亭、吴沈门古道、上金禅寺、普愿庵等古迹。下菰城遗址今遗迹尚存,城垣有内外两圈,平面均呈圆角等边三角形,内为城,外为廓。依山而建,黄土夯筑,结实而坚硬。是湖城之滥觞,也是我国东南各省古城遗址中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城墙遗址。纯阳宫(又名古梅花观)是道教全真龙门派在江南的活动中心,是江南地区最大的道教子孙丛林。自2013年起,兴办了首届“中国· 菰城文化旅游节”。有菰城白壳笋、菰城旗枪茶叶、白云泉等特产。 | 《太平寰宇记》、明崇祯《乌程县志》 |
序号 | 类别 | 标准地名 | 汉语拼音 | 地名含义 | 资料来源 |
25 | 古村落 | 下昂村 | Xià'áng Cūn | 浙江省传统村落。在南浔区的西部。属菱湖镇。东北距南浔区人民政府驻地31千米。面积3.4平方千米,人口2506。古称松溪。元代书画家赵孟兆页 (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曾寓居于此,因村在下三府(杭嘉湖),明初乡人为纪念他,改名为下昂,又名松雪。今村境,唐时已形成村落。唐时属乌程县。宋时属归安县长寿乡新兴里,已形成集市,为松溪市。明初,松溪市更名为下昂市。清属归安县崇礼乡。民国初属吴兴县中锦镇。民国十八年(1929年)为松雪里。民国二十年(1931年)改里为镇,为下昂镇。1949年属吴兴县菱湖区下昂镇。1950年属妙西区下昂乡。1956年撤区并乡。1984年属湖州市郊区下昂乡。1993年属菱湖区下昂镇。1999年下昂镇并入菱湖镇,属菱湖镇至今。地处水网平原,河港交叉,聚落成块状分布。地方文化以耕读文化、丝绸文化为著。有松雪庵、市河北路陈宅、明状元范应期墓、等古迹遗址。听月桥、望晖桥、众安桥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
|
序号 | 类别 | 标准地名 | 汉语拼音 | 地名含义 | 资料来源 |
26 | 古村落 | 竹墩村 | Zhúdūn Cūn | 浙江省传统村落。在南浔区的西部。属菱湖镇。东北距南浔区人民政府驻地29千米。面积5.4平方千米,人口2429。因村由八河六墩而得名。相传唐宋时村由六墩形成,岸边地头遍生芦竹,而“竹”字有六笔代替墩。“竹”又生笋,沈与笋谐音,意为沈氏家族似竹笋一样兴旺发达,生生不息,故取名竹墩村。清光绪《归安县志》卷六:“竹墩市在县西南三十里。竹墩与前邱相去里许,沈朱二姓多习儒业,明以来科名蔚起,自东至西,清溪曲折廻抱,市厘十数家。”今村境,唐属乌程县。宋、元、明属归安县崇礼乡第二十七都,后为崇礼里、建德里。清雍正行顺庄法,编为归安县一百七十七、一百七十九、一百八十、一百八十一庄。民国初,属吴兴县中锦镇。民国十八年(1929年)为吴兴县第五区竹溪村、前溪村。民国二十年(1931年)改村为乡。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属菱湖区昂东乡。1949年属吴兴县菱湖区昂东乡。1956年并入下昂乡。1999年并入菱湖镇至今。地处水网平原,河流密布。聚落成块状分布、有种德桥省文物保护单位,状元桥、寺前桥、养富桥、吴莲塘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明清时古村竹墩有“九木十三石”“九井十三潭”(即:九座木桥、十三座石桥;九口古井、十三口荷花水池),现存村中心石桥三座,古井已湮,潭尚有6处。古村古有景观有凤林鸟语、龙渚渔歌、藤桥晓日、莲塘秋月、古渡垂纶、翠杏停云、松风和鹤、云洞听泉、瑶花笼月、荷湾系艇、柏影警鱼等。现村中有承志堂、敦厚堂、菱湖禅智寺、大小庙汇地遗址等古迹遗址。菱湖镇工业功能区坐落村中。 | 清光绪《归安县志》 |
序号 | 类别 | 标准地名 | 汉语拼音 | 地名含义 | 资料来源 |
27 | 古村落 | 含山村 | Hánshān Cūn | 浙江省传统村落。中国蚕文化发源地之一。在南浔区南部。属善琏镇。东北距南浔区人民政府驻地32千米。面积3.6平方千米。人口3073。境内有含山得名。宋嘉泰《吴兴志》卷四:“含山,在(归安县)东南一百(零)八里。”张元之《山墟名》云:“震泽东望苍然,茭苇烟蔚之中高丘卓绝,因以名山焉。有净慈院。其巅有浮屠。”明《重建含山净慈院塔记》:“吴兴归安县东南七十里,曰太原乡,有山一丘,名含山。”清代形成集市,称含山市。清光绪《归安县志》卷六:“含山市(六十三庄)在县东南八十里,有小市,六七家。”或云四水涵之,亦名涵山。原为嘉兴、湖州两地界山。《读史方舆纪要》卷九十一:“涵山,(崇德)县西北三十六里。为嘉湖两府分界处,县境之水绕其下,顶有浮图。”民国元年(1912年)属吴兴县善琏镇。民国十七年(1928年)为吴兴县含山村。民国二十年(1931年)改村为乡,为含山乡。1949年为含山乡驻地。1994年属善琏镇至今。聚落沿河岸呈带状分布。京杭大运河沿山西麓穿越。宋元祐年间(1086~1093年),于山顶建名为含山塔的7层砖塔,因形似毛颖之笔,又名笔塔。据传为纪念湖笔鼻祖蒙恬而建,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山顶有净慈院等古迹。民间文化以桑蚕文化、丝绸文化和湖笔文化为著。据传,含山为中国蚕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被誉为“蚕花圣地”,含山轧蚕花民俗于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每年举办大型蚕花节,数万人参与祭蚕神。 | 宋嘉泰《吴兴志》 |
序号 | 类别 | 标准地名 | 汉语拼音 | 地名含义 | 资料来源 |
28 | 古村落 | 善琏村 | Shànlián Cūn | 浙江省传统村落。因产湖笔而闻名,被誉为“中国湖笔之都”。在南浔区南部。属善琏镇。东北距南浔区人民政府驻地30千米。面积1.3平方千米。人口768。明代已有“善琏”之名。明弘治《湖州府志》卷三十三:“湖州出笔工,遍海内,制笔者皆湖人,其地名善琏村。”古称“善练”“善连”。清同治《湖州府志》卷二十二:“善连镇在府之东南七十里,一名善练,以市有四桥,曰:福善、保善、庆善、宜善,联络是市廛,形束练,故名。”清光绪《归安县志》卷六:“善琏镇(五十七庄)在县东南六十里。一名善练,以市有四桥,皆取义于善,联络市廛,形如束练,故名。”今村境,唐时属乌程县。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属归安县太原乡。历元、明、清不变。民国十八年(1929年)为善琏里。民国二十年(1931年)改里为镇,为善琏镇。1949年属善琏镇。1956年属善琏乡。1958年属善琏人民公社。1984年复建善琏乡,属善琏乡,同年10月善琏乡改镇,属善琏镇至今。地处水网平原,河港纵横,聚落沿河岸呈网形块状分布。地方文化以湖笔文化、丝绸文化为著,有湖笔、蚕茧、丝绸等特产,尤以湖笔闻名,有“毛颖之技甲天下”之誉。据传说,秦将军蒙恬曾于此取羊毫制笔,从而发明毛笔。晋崔豹《古今注》卷下:“蒙恬始造,即秦笔耳。以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所谓苍毫,非兔毫竹管也。”蒙恬也因此被尊为湖笔鼻祖。村内建有蒙公祠。清同治《湖州府志》卷二十二:“居民制笔最精益,自智永僧结庵连溪,往来永兴寺,笔工即萃於此。迨元有冯应科、陆文宝尤擅名。立庙祀蒙恬,至今有蒙家漾、痤笔冢诸胜啧。商贾辏聚,庐舍荫兴,烟户现存者约千家。”每年农历九月十六日均举行蒙恬会。2006年蒙恬会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明弘治《湖州府志》、清同治《湖州府志》、清光绪《归安县志》 |
序号 | 类别 | 标准地名 | 汉语拼音 | 地名含义 | 资料来源 |
29 | 古村落 | 东衡村 | Dōnɡhénɡ Cūn | 浙江省传统村落。在德清县中部。属洛舍镇。西南距德清县人民政府驻地14.7千米。面积10.4平方千米。人口3050。因村处衡溪之东得名。今村境,宋代属德清县千秋乡。历元、明不变。清代为德清县千秋乡三都东衡村。宣统元年(1910年)属德淸县洛舍乡。民国三十年(1941年)属衡溪乡。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属方山乡。解放后,1950年属东衡乡。1988年属洛舍镇至今。地处水网平原,衡溪、洛龙河与老龙溪汇流处,周皆湿地。聚落依低矮缓丘呈块状分布。枕山带河,山明水秀。村民历以耕读传家,商贸致富,为湖州著名的耕读文化村落,旧有“八半村”之誉。陈藕庆《东衡日知国民学校校歌》曰:“半山半水,从来是半读半耕;半乡半市,自古就半武半文。追溯文明,谁不知衡溪溪畔八半村;努力进取,斯不负山灵水秀育群英。” 历为商贾云集,士绅辈出,缨冠绵世之地。曾孕育了宋代监察御史沈畸、兵部尚书沈介官、户部尚书沈诜,明代大理寺卿章嘉祯等历史人物,今存进士第、舒润堂、春晖堂、旗杆石、栓马碑等遗址遗迹。元代书画家赵孟頫与夫人管道升曾定居并合葬于此。2013年赵孟頫墓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衡村结合浙江省美丽宜居建设,成功创建3A级旅游景区。作为第一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鱼菜共生、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先丰农机等的农业园、打造“中国特色钢琴小镇”的众创园、集赵孟頫墓、赵孟頫管道升艺术馆、文化街等的文化园。 |
|
序号 | 类别 | 标准地名 | 汉语拼音 | 地名含义 | 资料来源 |
30 | 古村落 | 蠡山村 | Líshān Cūn |
浙江省传统村落。具有春秋时期文化色彩的地名。在德清县中部。属钟管镇。西南距德清县人民政府驻地15.1千米。面积5.6平方千米。人口2780。春秋时先属吴国,后归越国。相传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辅助越王句践,亡吴霸越成功,即功成身退,携西施隐居于蠡山脚下村落,故名蠡山。传说,范蠡、西施在此教当地百姓养鱼种稻,种桑养蚕,发展丝织业等。宋嘉泰《吴兴志》卷四:“蠡山在县东北十五里,旧传范蠡之旧居。”康熙《徳清县志》记载:“昔范蠡扁舟五湖,寓居此地,故名。”今村境,宋元时属德清县永和乡十八都,明代所属不变,清代为德清县永和乡蠡山村。宣统元年(1909年)属三山乡。民国三十年(1941年)属蠡山乡。民国三十六年(1946年)并入曲园乡。1950年属澉山乡。1958年属澉山人民公社。1961年属干山公社。1984年属钟管乡。1989年属钟管镇至今。地处水网平原,聚落依蠡山临水网呈块状分布,周多湖沼湿地。普济桥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德清古桥群的组成部分。位于蠡山之巅的范蠡祠为清代初年后人纪念范蠡所造的祠庙,祠内塑有陶朱公范蠡、西施和文种像。蠡山戏台与范蠡祠为连体建筑,在祠的前面,坐北朝南,石柱砖墙,雕梁画栋,至清光绪年间进行了重修,现保存完好,列为县文物保护单位,并列浙江省戏曲志条目。清代著名经学家俞樾曾为范蠡祠题“庙貌扁舟”额。村周与范蠡、西施相关的景观众多,旧有陶朱古井、翠冷马回、石池剑跃、西施画桥、柳浪浮珠、松峤天梯、碧山风翥、竹林云屋等八景。村内有西施㘰等地名。 | 宋嘉泰《吴兴志》、康熙《徳清县志》 |
序号 | 类别 | 标准地名 | 汉语拼音 | 地名含义 | 资料来源 |
31 | 古村落 | 二都村 | Èrdū Cūn | 浙江省传统村落。古防风国文化核心区。在德清县东南部。属下渚湖街道。西北距德清县人民政府驻地10千米。面积4.5平方千米。人口1621。明嘉靖《武康县志》卷四:明代嘉靖年间(1522至1566)“划县境四乡十八都。”此为第二都,故名。今村境,宋代属武康县崇仁乡二都。历元、明不变。清为二都市一保。民国期间先后属封山乡、崇仁乡、防风乡、禺山乡。1950年为二都乡驻地。1958年属二都人民公社。1984年属二都乡。1992年属三合乡。2016年改属下渚湖街道至今。地处丘陵与湖沼结合部。寿昌桥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德清古桥群的组成部分。有防风祠、钱镠《修建风山灵德王庙碑记》石碑等古迹。聚落依防风山临下渚湖,呈带状分布。衔山吞水,生态和谐宜居,有下渚湖省级风景名胜区、下渚湖国家湿地公园等名胜。地方文化以防风为著称,防风神话流传甚广。《读史方舆纪要》卷九十一:“封山县东十八里。《鲁语》:仲尼曰,汪芒氏之君,守封禺之山。今县境即古防风氏封守之地也。唐时改此为防风山。又禺山,在封山东南二里,相传防风氏都此。” 旧多陶窑,为著名的陶器产地。《读史方舆纪要》卷九十一:“风渚湖……亦曰下渚湖。湖中多菱莼,湖旁土粘埴。浙右陶器,多出于此。《志》云:湖即古防风氏所居之地。” 明代曾置河泊所于此。2011年防风神话传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明嘉靖《武康县志》 |
序号 | 类别 | 标准地名 | 汉语拼音 | 地名含义 | 资料来源 |
32 | 古村落 | 丁新村 | Dīngxīn Cūn | 在长兴县北部。属夹浦镇。南距长兴县人民政府驻地17千米。面积3.2平方千米。人口1706。古称鼎嘉桥。以村内古桥鼎嘉桥得名。据传鼎嘉桥以臧仲和取“寻故址鼎新之,易土以砖,易木而石,赫然嘉美”之义得名。清同治《长兴县志》卷二:“鼎嘉桥跨光竹涧。相传唐陆龟蒙隐居横玉山,始创此桥。后圮,明初臧仲和鼎新之,因更今名。嘉靖间臧应壁独力修之,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重修。”明清两朝,鼎嘉桥两岸成重要商贸集镇。历为长兴县望族臧姓世居地。后因臧家明时出三鼎甲、七进士,改称鼎甲桥。鼎甲桥就是明万历年间南京国子监博士、大出版家臧懋循及其家族出资重建,《重修鼎甲桥记》至今仍嵌在桥墩东侧。1965年因鼎甲桥人民公社改为丁甲桥人民公社遂改称丁新大队。明、清属顺泰乡。民国属鼎新镇。1949年属鼎新乡。1992年改属夹浦镇至今。地处太湖西岸丘陵与平原交汇处。聚落依山沿河呈带状分布。现存鼎甲桥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有明代戏曲家、戏曲理论家、《元曲选》编著者臧懋循故居,并有明清时期古民居群。村西南面的吴城村和北侧的斯圻村为春秋时期吴屯兵御楚处。 | 清同治《长兴县志》 |
33 | 古村落 | 仰峰村 | Yǎngfēng Cūn | 中国传统村落。在长兴县西部。属煤山镇。东距长兴县人民政府驻地30千米。面积9.4平方千米。人口1400。村民多姓韩、曹,其中,韩氏为南宋名将韩世忠之后。旧称仰峰岕。地名记载出现于清代,清同治《长兴县志》卷一:“三十八庄,殷家边、仰峰岕、东峰岕……”以村东北有大洪山,山势雄伟独秀,周边缓丘呈众山仰望之势,故名。岕,当地方言音“kǎ”,指两山间的狭长山谷。今村境,明属平辽乡。清更名平定乡。民国属槐磡乡。解放后仍属槐坎乡。1956年属煤山乡。1961年属槐坎公社。1983年公社改乡,属槐坎乡。2015年改属煤山镇至今。村落地处煤山小盆地边缘山谷中。聚落依山溪呈块状分布。现存有完整连片的明清时期古民居、古建筑和古树名木。1943年秋,王必成、江渭清率领新四军六师十六旅从苏南挺进浙西,开辟苏浙皖边区抗日根据地,十六旅旅部驻此。1944年12月,新四军一师师长粟裕率三旅由苏中南下,于此与十六旅会合。1945年1月,中共中央批准成立新四军苏浙军区,粟裕任司令员,军区司令部驻此。2001年新四军苏浙军区司令部旧址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清同治《长兴县志》 |
序号 | 类别 | 标准地名 | 汉语拼音 | 地名含义 | 资料来源 |
34 | 古村落 | 鄣吴村 | Zhāngwú Cūn |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鄣吴镇人民政府驻地。在安吉县西北部。东南距安吉县人民政府驻地26千米。面积11.9平方千米。人口3720。建村于南宋建炎初年(1127年),由吴氏自江苏淮安迁居于此,因古属故鄣郡南部,故称鄣南吴家村,明代以后又逐渐简称为鄣吴。据《吴氏家谱》记载:“公吴氏世祖谨公不欲居都会,挈眷再泛苕水,曲折寻其源,抵安吉州南之鱼池乡。故鄣本汉郡,村在深山中,公乐其风土,遂家焉。”清末始称鄣吴镇。清光绪《孝丰县志》卷三:“鱼池乡义图:鄣吴镇、武林村、方山岩、大庄里。”“鄣”,一说以大鄣山得名;一说齐人降鄣后,鄣人南迁至此得名。明、清属孝丰县鱼池乡。民国初称鄣吴乡。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属广安乡。1950年为鄣吴乡人民政府驻地。1997年始为鄣吴镇人民政府驻地至今。吴氏自古崇文重教,耕读传家。吴松之子吴麟、吴龙,于嘉靖五年(1526年)同登进士榜,孝丰县为之立双进士牌坊。后吴麟子维岳、维京先后进士登科。父子叔侄,“一门四进士”传为佳话。地处浙皖交界处附近的丘陵谷地,聚落依山临鄣吴溪呈块状分布。历为浙皖贸易重镇。清末浙、皖、苏、豫、湘、鄂、粤、川、鲁等多省移民迁入,形成居住人口数千的大集镇,以及“九省八十姓”的移民文化,并在当地产生“大大鄣吴村,小小孝丰城”之民谚。现存老街、牌坊、门楼、吴氏宗祠、以及清代和民国时期民居群等历史建筑。为晚清民国时期艺术大师吴昌硕故里。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吴昌硕故居。地方文化以舞龙文化、茶文化、竹文化为著。有鄣吴金龙1项传统舞蹈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吴氏家谱》、清光绪《孝丰县志》、清同治《湖州府志》 |
序号 | 类别 | 标准地名 | 汉语拼音 | 地名含义 | 资料来源 |
35 | 古村落 | 余村村 | Yúcūn Cūn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发源地。在安吉县南部。属天荒坪镇。北距县人民政府驻地19千米。面积4.9平方千米。人口1045。以地处天目山余脉余岭山麓而得名。建村于五代后梁之前。清同治《湖州府志》卷二十二出现“俞村庄”之名,后谐音改为余村。民国期间属南屿乡。1950年属山河乡。2002年属天荒坪镇至今。聚落地处山河港支流谷地,依山临溪呈长块状分布。附近群山环抱,竹海绵延,植被覆盖率96%,为天荒坪风景名胜区竹海景区所在地。有始建于五代后梁千年古刹隆庆禅院,有被誉为“江南银杏王”的千年银杏树,以及石灰岩溶洞和现代工矿遗址等景观。村民昔采矿为业。2001年起关停矿山,转营旅游服务业。现多民宿、餐馆等休闲服务设施。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至余村调研,对村里关停矿山发展休闲产业给予高度肯定,首次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 | 清同治《湖州府志》 |
36 | 街巷 里弄 | 小西街 | Xiǎoxī Jiē | 在吴兴区朝阳街道。东西走向。东起南街,西至环城西路。长561米,宽5米,石板路面。在老城区西门漕渎南,古代为湖州城东南西北街之一,因街窄冠以“小”得名。旧时为湖城南街通往西门(清源门)的主要通道。明代为“清源门街”,因通古城门清源门而名。清代改为小西街。民国时定为三等街巷。1970年改称为新凤西街。1981年复名。街北侧9条小弄,仅木桥南弄可过河与花园弄相通至右营基前(今勤劳街),余均至河埠。2013年始修葺文化街区,同时南延劳动路,小西街东段(原旱渎桥堍)接朝阳路,朝阳路西保留原貌改造。小西街,旧时是湖城商贾名流的居住区。沿河而行,面街石门、临河楼阁、傍水河埠、黛瓦粉墙,为典型的江南水乡名居街区。也是湖商的发祥地之一。清源门引水入城的同时,也把财富通过西苕溪源源不断的涌向小西街。 |
|
序号 | 类别 | 标准地名 | 汉语拼音 | 地名含义 | 资料来源 |
37 | 街巷 里弄 | 眠佛寺街 | Miánfósì Jiē | 在吴兴区飞英街道。南北走向。北起塔下街,南至广场后路。长371米,宽3.8米,沥青路面。原名飞英巷,始于宋代,宋嘉泰《吴兴志》载有“飞英巷”名。因飞英塔边原有飞英寺而名。飞英寺,唐咸通五年(864年)忠顗禅师募众建,刺史高湜表请为资圣寺。中和五年(885年)改称上乘寺。宋景德三年(1006年)改名飞英寺。壁间有碑,刻王勃《释迦牟尼成道记》。眠佛是释迦牟尼逝世时的塑像,唐代文豪王勃《释迦牟尼成道记》说,释迦牟尼逝世时“天人明壁,鸟兽哀号。飘风骤雨,山吼波逆”。飞英寺内塑有眠佛,俗称眠佛寺。故飞英巷又称眠佛寺街。清光绪《归安县志》载:“飞英巷即眠佛寺街”。民国时定为四等街巷。解放后,寺废,原址大部改建民房。1970年改名为反帝路一弄。1981年复名。 | 宋嘉泰《吴兴志》、明成化《湖州府志》、清光绪《归安县志》 |
38 | 街巷 里弄 | 梳妆台街 | Shūzhuāngtāi Jiē | 在吴兴区飞英街道。东西走向。东起环城北路,西至眠佛寺街。长160米,宽4.2米,沥青路面。相传因附近的梳妆台得名。梳妆台曾是南朝陈武帝皇后章要儿未嫁时的闺房,每天早晨临窗梳妆。后虽荒圮,但楼外一口池塘,水清平静如镜,西面眠佛寺附近农户家妇女常常来此梳妆打扮,久而久之,就把这口池塘叫梳妆潭。后填潭建房,人们就把这儿称为梳妆台,台前形成的街,名为梳妆台街。又据清光绪《归安县志》引康熙《归安县志》:梳妆台本名苏公台。“苏公台,康熙《归安县志》云:在北城上,宋苏子瞻(苏轼)作郡守时筑。今名苏庄台”。苏轼于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任湖州知州事,筑台于北城之上(今环城北路梳妆台街口处)。后人名其台为苏公台,至清光绪中改名“苏庄台”。民国时《吴兴县城区坊巷全图》才称名“梳妆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名梳妆台街。1970年改名红卫巷。1981年复名。 | 清光绪《归安县志》 |
39 | 街巷 里弄 | 唐衙巷 | Tángyá Xiàng | 在吴兴区朝阳街道。东西走向。东起南街,西至朝阳路。长111米、宽4.3米,沥青路面。明代尚书唐枢居此建有尚书府,俗称唐衙,故以名巷。唐枢,明嘉靖五年(1526年)进士授刑部主事,未几上疏弹劾李福达被贬为庶民,回湖州在东门承天寺讲学,知府张邦彦为其建“唐一庵书院”,子弟因此尊称其为“一庵先生”。其间唐枢编纂嘉靖《归安县志》《乌程县志》和《孝丰县志》。明隆庆初奉旨复官加秩尚书,遂于巷东端建造尚书府第,然并未进京就任,于万历二年(1574年)77岁时逝世。昔巷西端跨小河有尚书桥。文革时改名解放路七弄。1981年复名。 |
|
序号 | 类别 | 标准地名 | 汉语拼音 | 地名含义 | 资料来源 |
40 | 街巷 里弄 | 大线场路 | Dàxiànchǎng Lù | 在吴兴区爱山街道。南北走向。北起劳动路,南至苕溪西路。长670米,宽5.2米,沥青路面。清同治《湖州府志》卷三十二:“湖绉起于明时”。织绉必先打线,即将经丝左戾右戾打线为纬,然后左右相比织造,所织之绸呈现绉纹,即绉纱。“大线场”是织绉机户打线场所,后被称为“大线场”,最迟起于明代。原大线场南口东为玉皇殿街,西为三元洞府,均消亡,汇入苕溪路。旧时此起往北,经安定书院(西)、箬帽巷(西)、浒弄(东)、蓑衣弄(西),北至空相巷接后射桥,往南延伸至公园路一段原名旧庄街,因明清时绉(绸)庄而名。“文革”中改建新街,1981年复名。2005年后益民路北原人民布厂、湖丰绸厂拆迁开发众鑫广场、天杏园。其间之“后射桥弄”改建,南与大线场成为一路。 | 清同治《湖州府志》 |
41 | 街巷 里弄 | 酱园弄 | Jiàngyuán Lòng | 在南浔区菱湖镇。南北走向。南起建国路,北至星桥路。长189.5米,宽3.5米,混凝土路面。清末民初张益隆酱园作坊,故名。明时名务司弄,明务署驻地。沿弄居民住宅,有明末古民居朱氏存仁堂(俗称明朝厅);清末明初建筑群沈氏畲经章堂,系民国初浙江省长沈金鉴(1866-1926年)旧居,解放初(1951年5月-1954年10月),曾为中共吴兴县委驻地。 |
|
42 | 桥梁 | 骆驼桥 | Luòtuó Qiáo | 在湖州老城区东街西北端,跨霅溪。桥长57米,宽25米,最大跨度25米。宋嘉泰《吴兴志》卷十九:“以其形穹崇若骆驼背”,故名。始建于唐垂拱元年(685年),北宋太平兴国(976—983年)中改名“迎春桥”,以直东为迎春门而名。南宋时复名骆驼桥,重嵌唐大历湖州刺史颜真卿书“骆驼桥”三字,后失。1954年改建,1983年重建。梁型为上承式钢架拱,钢筋混凝土结构。担负东街与人民路、北街、红旗路间交通的功能。最大载重100 吨。 | 宋嘉泰《吴兴志》 |
43 | 桥梁 | 仪凤桥 | Yífèng Qiáo | 在湖州老城区南街南段,跨市河。桥长19米、宽30.5米、最大跨度12米。始建于唐仪凤三年(678年)。宋嘉泰《吴兴志》卷十九:“唐仪凤中置。因年号为名也”。宋绍熙三年(1192年)毁于火,次年重建。明、清数次重修。1957、1987年先后进行了改建。桥型为土板梁桥,钢筋混凝土结构。担负南街南北交通的功能。最大载重100吨。 | 宋嘉泰《吴兴志》 |
序号 | 类别 | 标准地名 | 汉语拼音 | 地名含义 | 资料来源 |
44 | 桥梁 | 甘棠桥 | Gāntáng Qiáo | 在湖州老城区甘棠桥直街东端,跨霅溪。桥长41.5米、宽6.7米、最大跨度10米。宋嘉泰《吴兴志》卷十九:“自唐有之。旧名伏龙桥,亦名东长桥,又曰东骆驼桥。”宋政和中知州章援重建时以父章犉曾守湖州,有遗爱,改长桥为甘棠。宋建炎末(约1130年),于月河漾中流筑渚(浮霞墩),拆桥为二,南甘棠、北长桥。明天顺四年(1460年),知府岳璿重建,纯石三拱。后长桥废,连为陆地。1973年改建。2010年重建。桥型为上承式架拱,钢筋混凝土结构。担负沟通甘棠桥直街与浮霞墩交通的功能。最大载重10吨。 | 宋嘉泰《吴兴志》 |
45 | 桥梁 | 青铜桥 | Qīngtóng Qiáo | 在湖州老城区连家巷路西端,跨龙溪港。桥长165.7米、宽30米。旧名青塘桥,始建于元朝初年,在迎禧(青铜)门外原迎禧桥西北处,故名。明成化十年(1474年)重建。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重修。乾隆四年(1739年)改建为五洞环桥。1957年拓浚龙溪港时,旧桥被拆除。1993年重建。桥型为平桥,钢筋混凝土结构。担负沟通连家巷路和青铜路交通的功能。最大载重100吨。 |
|
46 | 桥梁 | 苕梁桥 | Tiáoliáng Qiáo | 在湖州老城区衣裳街南竹安巷南端,跨市河。桥长41.5米,宽6.7米,最大跨度32.2米。民国初年,湖州首富温家长子温选臣秉母命捐资建造,水泥为墩,栏杆、桥面用美国进口成坯洋松木,如梁架苕溪,故起名“苕梁”,俗称“洋桥”。民国35年(1946年),菱湖章荣初出资重修为有坡度水泥桥。“苕梁”二字谭建丞书写。桥型为 H形钢构连续梁,钢筋混凝土结构。担负沟通金婆弄与衣裳街的交通功能。最大载重15吨。 |
|
47 | 桥梁 | 莲界桥 | Liánjiè Qiáo | 在南浔区南浔镇宝善街东侧北圣弄口,跨百间楼港。桥长8米、宽2.5米。原为石级架木,在百间楼河东八弄(臭弄)口。清咸丰《南浔镇志》卷五《桥梁》:“旧名戬榖桥,一作翦榖桥,亦作联界桥,一作联解桥,俗称阮家桥。明建,本朝(清)雍正三年(1725年)重修,乾隆十六年(1751年)复修,嘉庆四年(1796年)又修”。解放后东移至现址重建。因方言讹读误作俗称“阮家桥”“染家桥”。桥型为平桥,钢筋混凝土结构。担负沟通百间楼河东与百间楼河西的交通功能。最大载重10吨。 | 清咸丰《南浔镇志》 |
序号 | 类别 | 标准地名 | 汉语拼音 | 地名含义 | 资料来源 |
48 | 桥梁 | 永宁桥 | Yǒngníng Qiáo | 位于南浔区菱湖镇陈邑村,跨大白港。桥长16米,宽10米。因原永宁寺前古桥得名。永宁寺又名永宁庵,俗名大白庙。因该庵分东、西两庵,分别供奉观音和太钧。道光间重修,内有屃龙石碑。解放初改吴兴县盐库。90年代盐库撤走,村民恢复寺庵。原有永宁村,2001年并入陈邑村,原村名消亡。桥型为拱桥,钢筋混凝土结构。1970年重建,2006年再重修。担负沟通陈邑村羊南路自然村与长菱线的交通功能。最大载重20吨。 |
|
49 | 古迹 遗址 | 钱山漾遗址 | Qiánshānyàng Yízhǐ | 在吴兴区潞村村,钱山漾东南岸。以遗址所在地钱山漾命名。1956年、1958年两次发掘,遗址上层属典型“马桥文化”,与新石器晚期“良渚文化”(距今4200~3900年)间出现断层。2005年3-6月第三次抢救性发掘,出土文物属“马桥”之后“良渚”之前一种全新文化类型,最远距今4200-4000年,初称“钱山漾类型文化遗存”。三次发掘,文化堆积丰厚,内涵丰富,出土遗物陶器、石器居多,陶器主要有鼎、豆、簋、壶、罐、鬹等。1958年出土4700年前家蚕丝织物是国内迄今所发现年代最早家蚕丝织物。2005年第三次出土3500年前丝带,再次佐证湖州古老蚕桑丝绸文化历史。遗址分布面积约5-6公顷。2006年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国家考古学家在湖州命名 “钱山漾文化”,属于一种新型考古学文化。 |
|
50 | 古迹 遗址 | 陈英士墓 | Chényīngshì Mù | 在吴兴区道场乡城南村,岘山东南侧。以墓主人名字陈英士命名。墓园初建于民国五年(1916年)冬,次年5月18日,即陈英士遇害1周年忌日举行安葬典礼。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扩建。墓葬于“文革”中遭彻底破坏。1984年湖州市统战部按原貌重修。墓室正面重书“气壮山河”大字;墓室顶部饰国民党青天白日党徽,墓室前平台有孙中山祭文石碑及孙中山题写墓碑。墓园坐西朝东,依山而建,气势恢宏。自墓道起端由牌坊、墓道、平台、墓茔、垣墉、亭子等组成,建筑长度311米,墓区占地约8500平方米。2006年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
序号 | 类别 | 标准地名 | 汉语拼音 | 地名含义 | 资料来源 |
51 | 古迹 遗址 | 嘉业堂藏书楼及小莲庄 | Jiāyètángcángshū Lóu Jí Xiǎolián Zhuāng | 在南浔区南浔镇。嘉业堂藏书楼与小莲庄毗邻,是清光绪年间(1871-1908年)南浔“四象”之首刘镛的私家藏书楼和花园。嘉业堂藏书楼由刘镛长孙刘承干建于1920年。因退位清帝溥仪所赠“钦若嘉业”九龙金匾而得名。占地面积13000平方米。最盛时藏书十八万册。藏书楼掩映在园中,楼外有园,园中有池。楼与园林合为一体,以收藏古籍闻名。小莲庄建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因羡慕元代书画家赵孟頫湖州莲花庄,而自名“小莲庄”。占地面积17399平方米。依地形设山摆水,形成内外两园。外园占地过半,以荷花池为中心。2001年被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
52 | 古迹 遗址 | 南浔张氏旧宅建筑群 | Nánxúnzhāngshìjiùzhái Jiànzhùqún | 在南浔区南浔镇。又名“懿德堂”。为南浔巨富张颂贤长孙张均衡(字石铭)的私家宅院,故名。主体建筑建于清光绪二十五年至三十二年(1899-1906年)。占地面积5135平方米。坐西朝东。宅院呈东西向分布,由中式传统建筑、西洋式建筑和后花园组成。中式建筑在宅院东部,按三条轴线分布;西式建筑在中部,由3座巴洛克风格的红砖楼房组成;花园则在西端,由碑廊及两座毗邻小楼组成。南浔张氏旧宅建筑群体量大、规格高,宅院内中西建筑风格交相辉映。该宅将中西建筑形制相互穿插、融汇贯通,体现了清末西风东渐的时代特征。它集东、西方建筑、文化、艺术于一体,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堪称江南第一民宅。2001年被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
53 | 古迹 遗址 | 尊德堂 | Zūndé Táng | 在南浔区南浔镇。因同盟会、国民党元老张静江青少年时期居住处,故又名“张静江故居”。“尊德堂”主体建筑系张静江祖父张颂贤(又名竹斋,南浔"四象"之一)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所建。“尊德堂”三字为通州张春所题。占地面积2364平方米,坐北朝南,分列3条轴线。中轴线3进,东西轴为4进。梁架多为内四界前后双步。其中中轴线正厅为内四界前轩廊后单步带单步廊;第二进楼厅为内四界前后跨三步架。西轴线第一进卷棚顶,用通梁跨六架,前后出副檐;第二进书房为内四界前单步接轩廊后双步后带两厢;第三进为仿西式装修。中轴线楼厅二楼厢房均设暗格。宅后有私家花园“绿绕山庄”。2013年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
序号 | 类别 | 标准地名 | 汉语拼音 | 地名含义 | 资料来源 |
54 | 古迹 遗址 | 双林三桥 | Shuānglín Sānqiáo | 在南浔区双林镇。三座桥同跨双林塘,自东向西分别是万元桥、化成桥、万魁桥。三桥始建于元、明代,历经废复、改建、重修,现存均为清代早、中期重建。三桥建造年代相仿,形制相似,规模相近,工艺相同。 万元桥,居三桥之东。因有民间传说,造桥曾募万元而建成,故名。桥长51米,宽3.5米,高7米。始建年代不详。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遭倭寇破坏圮于水。曾建木梁名“福成”,雍正八年(1730)砌石改名“万元”,后屡有修建。为三桥中最为挺拔秀丽,用料一色花岗石。三孔拱券采用纵联分布并列砌置,肩墙用钉靴式砌置法,以五根长系梁加固。两堍石阶各44级(原桥南堍还有东西向6级石阶,2008年大修时未复原)。桥顶护栏为花岗石吴王靠,间有望柱20根。浅浮雕龙门石“双龙戏珠”,饰刻姿态各异石狮10对。栏板末端有抱鼓石,桥孔两侧分别刻行、楷、隶三体桥联。 化成桥,居三桥之中,镇人俗呼塘桥。因建在化成庵旁,故名。桥长46米,宽3.5米,高6.6米。始建于元延祐年间(1314-1320年),为木梁。明初改砖。久圮后先后改建为十孔石梁、七孔石梁。嘉靖中(1522~1566)始环石,成三孔石拱。拱券采用纵联分节并列式砌置法,肩墙钉靴式砌筑,用五对长系石加固。有桥联二。其中桥顶一对螭首。桥南阶41级、桥北36级。桥顶有吴王靠(原桥南堍保留有在乾隆癸丑大修时换下吴王靠一对)。石栏板与16支望柱相接,末端置抱鼓石。南北各一对伏狮(现南堍伏狮不存,北堍东边伏狮系2008年三桥大修时补复)。龙门石为浅浮雕“双龙戏珠”。桥上设灯杆照明,此更为少见。 万魁桥,居三桥之西。桥名原为万奎,后改名为万魁,意为当地人文底蕴深厚,人杰地灵。桥长51米,宽3.2米,高6.8米。始建于明早期,初为木桥,屡圮屡修。清康熙元年(1662年)建成石桥。康熙五十三年(1718年)重修。两堍台阶各40级,桥顶无吴王靠;栏板间24根梁柱,2对抱鼓石;龙门石浅浮雕“双龙戏珠”,长2.2米、宽1.85米、厚0.38米,为江南石拱桥魁首。桥联剩一对。 2013年,双林三桥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
序号 | 类别 | 标准地名 | 汉语拼音 | 地名含义 | 资料来源 |
55 | 古迹 遗址 | 莫干山别墅群 | Mògānshān Biéshùqún | 在德清县莫干山镇,莫干山风景区内。二百五十余座各式别墅建于莫干山上,故名。别墅群早期由英、美、法、德、俄各国人士兴建,后期以国民党要人、工商富豪的别墅居多。别墅群与中国近代的重要人物、重要事件有相当密切的关系,曾是蒋宋联姻、国共合作会谈、国民政府币制改革会议的发生地,是研究近代史的重要历史遗存。2006年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
56 | 古迹 遗址 | 德清原始瓷窑址 | Déqīng Yuánshǐ Cíyáozhǐ | 在德清县武康镇。发现于20世纪80年代。有商末西周时期的黄梅山窑址, 西周末至春秋时期的火烧山、防风山、苦竹坞窑址等5处, 战国时期的冯家山、南山、亭子桥、下阳山、鸡笼山、塔地里、前埠、窑坞里等30余处。青瓷窑址群记录着从商末周初直到春秋战国的瓷器变化,是研究青瓷起源的实物资料。2013年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
57 | 古迹 遗址 | 赵孟頫墓 | Zhàomèngfǔ Mù | 在德清县洛舍镇东衡村。以墓主人赵孟頫为名。赵孟頫(1254—1322年),字子昂、号松雪道人,谥文敏,湖州吴兴人,元代著名书画家。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依山而筑,面南向,赵孟頫与其妻同葬于此。1992年发现在距地表深1.5米处,长3米,宽2.6米石板双室墓和宽11米夯筑神道,在距墓约30米神道两侧,出土石翁仲2尊,高2.2米,宽0.8米;石马2匹,通长2.7米,高1.5米,均系太湖石质,雕琢精工。神道两侧立有石马、石翁仲。2013年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
序号 | 类别 | 标准地名 | 汉语拼音 | 地名含义 | 资料来源 |
58 | 古迹 遗址 | 德清古桥群 | Déqīng Gǔqiáoqún | 在德清县境内。由十一座宋、元时期建造的石桥组成,故名。有拱桥、梁桥两种类型,拱桥均单孔,梁桥有单孔、多孔之分。其中拱桥四座,拱券均为分节并列砌筑,无眉石,对联石素面,桥栏多须弥座式、覆莲望柱,宋代特征明显。梁桥七座,单孔一座、三孔五座、五孔一座,桥墩均为数块条石并列,造型简洁、风格古朴。寿昌桥,位于三合乡二都村,又名上渚桥,为单孔石拱桥。建于宋咸淳年间(1265-1274年)。整桥采用武康石砌筑而成,结构科学,造型古朴,色泽华贵,气势雄伟,是杭嘉湖乃至长三角地区迄今为止发现的单孔跨度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宋代古桥梁。是研究中国桥梁建筑史极其珍贵的文物古建筑。1989年列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6月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万寿桥,位于新安镇下舍舍北村,单孔拱桥,始建于元。普济桥,位于钟管镇蠡山村,三孔梁桥,始建于宋。永安桥,位于三合乡下杨村,单孔拱桥,始建于南宋。青云桥,位于雷甸镇雷甸村环桥自然村,单孔石孔桥,建于宋元。社桥,位于武康龙山村, 五拱梁桥,建于南宋至正十六年(1356年)。兼济桥,位于武康镇龙胜村,三孔梁桥,建于南宋乾道八年(1172年)。2013年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
59 | 古迹 遗址 | 新四军苏浙军区旧址 | Xīnsìjūnsūzhèjūnqū Jiùzhǐ | 在长兴县煤山镇。大部分为清末至民国初期的民宅,是抗战后期(1943年秋-1945年10月)新四军六师十六旅及新四军苏浙军区党、政、军指挥机关和后勤保障机构所在地。主要包括新四军苏浙军区司令部、粟裕宿舍和办公室、新四军后方医院、疗养所、修枪所、兵工厂、《苏南报》社等14处革命旧址,建筑面积共计8849.13平方米。新四军苏浙军区司令部原系清末民宅,坐北朝南,相传建于清嘉庆、道光年间,有前后两进、四面高墙的两层楼房,东西侧座,共有房屋46间,粉墙乌瓦,雕梁画栋。内陈列新四军苏浙军区成立前的形势图、发布的各种文件、布告,部队作战用的军用地图、部队用的作战武器、器材和战利品,《苏南报》、江南银行纸币以及烈士们的遗物和照片等革命文物。新四军苏浙军区旧址是中国江南抗战时期保存下来的最为完整、内涵丰富且规模最大的一处革命旧址群,是苏浙军民在粟裕将军领导下抗击日伪顽,建立苏浙解放区的重要历史见证。2001年新四军苏浙军区旧址作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2001年被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
|
序号 | 类别 | 标准地名 | 汉语拼音 | 地名含义 | 资料来源 |
60 | 古迹 遗址 | 顾渚贡茶院遗址及摩崖 | Gùzhǔ Gòngcháyuàn Yízhǐ Jí Móyá |
贡茶院遗址在长兴县顾渚山侧虎头崖。因是督造唐代贡茶顾渚紫笋茶的场所而得名。是中国历史上首座茶叶加工工厂,产紫笋茶,为唐代贡茶。唐大历五年,始贡五百串;至会昌中(841—846年),岁贡增至9200公斤。制作贡茶时,由“刺史主之,观察使总之”。至元代,贡茶院改为磨茶院,院址移至水口。今顾渚贡茶院已经废圮,但院址遗迹可见。 顾渚摩崖分别位于顾渚山北侧悬臼岕、斫射岕和东侧的西顾山。共三处七方。顾渚贡茶盛事,京、州官吏于此督造贡茶和浏览,纷纷刻石题铭记事,现有唐代湖州刺史袁高、于頔、裴汶、杨汉公、张文规、杜牧,宋代汪藻、韩允寅等人所刻摩崖。由于历经千年风雨,已出现部分自然残损和石刻模糊等情况。 2006年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
61 | 古迹 遗址 | 安城城墙 | ānchéng Chéngqiáng | 在安吉县递铺街道安城村。最早建于元末。清同治《安吉县志》卷二:“旧无城郭,止设六门,东曰齐云,……至明初,兵克安吉,总管张俊德始筑土为城。越一年,元帅费遇甃以石延袤六里,高二丈有奇,广半之。……”。现城墙为元末明初重建,明、清各朝对其进行多次维修和加固。城墙平面呈不规则桃形,周长3335米,厚10~12米,由城墙、城台、城门及护城河和护城河护堤组成。城墙设东门迎春、南门朝阳、西门宝城、北门拱辰四门,除东门已毁外其余三门均存。城墙由块石和青砖砌筑,南北城门由条石拱筑,西城门为青砖拱筑。城墙外为宽5~50米的护城河,绕城墙一周,全长3800米,现仍有长1700米河段为水域,余已干涸或为农田。对于研究江南山区州、县建置及政治、经济、文化和整个城防体系的构筑等,提供极其重要的历史信息和珍贵的实物资料。2006年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
序号 | 类别 | 标准地名 | 汉语拼音 | 地名含义 | 资料来源 |
62 | 古迹 遗址 | 安吉龙山古城遗址 | ānjí Lóngshān Gǔchéng Yízhí | 在安吉县递铺街道古城村。由安吉古城遗址和龙山越国贵族墓群组成。 安吉古城遗址位于古城村上、下古城自然村。遗址平面略呈方形,东西长600米,南北宽550米,面积33万平方米。遗址四周为土筑城墙,残高3~6米。城墙外为护城河,宽10~12米。遗址文化堆积1.2米,考古发掘出土有红烧土、印纹硬陶和建筑瓦当等。从西周至两晋,延续时间长达千余年。其中作为越国早期都邑和秦汉故鄣郡治所,为迄今已知太湖南岸地区同时期最高规格的城址。 龙山越国贵族墓群位于安吉古城遗址南侧。墓群分布于龙山山脉的山脊线、山坡地和村落农田,面积达5.4平方公里。有明显土墩250余座。其中数座土墩高大如山、隍壕围护,显示出王陵等级。通过对墓群区八亩墩古墓的考古发掘,证明其为一座具有显赫身份的越国贵族墓葬。 2006年安吉古城遗址被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与龙山越国贵族墓群合并,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将安吉古城遗址和龙山越国贵族墓群改名为安吉龙山古城遗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