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02564280/2019-00132 | 成文日期: | 2019-09-09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时限: | 长期公开 |
文件编号: | 湖民﹝2019﹞25号 | 发布机构: | 湖州市民政局 |
湖民﹝2019﹞25号
关于公布湖州市首批地名文化遗产
保护名录的通知
各区县民政局,南太湖新区社会发展局:
按照《全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施方案》《地名文化遗产鉴定》《浙江省地名管理办法》《湖州市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施方案》等法规文件要求,经过资料收集、名录初选、部门审核、专家论证等工作环节,《湖州市首批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50条)业已确定,现予公布:
一、山川、河流、湖泊:道场山(吴兴区)、弁山(吴兴区、长兴县)、升山(吴兴区)、杼山(吴兴区)、西塞山(吴兴区)、含山(南浔区)、莫干山(德清县)、顾渚山(长兴县)、玉华山(安吉县)、頔塘(吴兴区、南浔区)、下渚湖(德清县)、余不溪(德清县)、太湖(长兴县、吴兴区)。
二、古镇:埭溪镇(吴兴区)、练市镇(南浔区)、南浔镇(南浔区)、新市镇(德清县)、泗安镇(长兴县)、孝丰镇(安吉县)、梅溪镇(安吉县)。
三、古村落 :义皋村(吴兴区)、大钱村(吴兴区)、荻港村(南浔区)、新兴港村(南浔区)、射中村(南浔区)、白彪村(德清县)、曲溪村(德清县)、上泗安村(长兴县)、大岕口村(长兴县)、古城村(安吉县)、鹤鹿溪村(安吉县)。
四、街巷里弄:衣裳街(吴兴区)、爱山街(吴兴区)、栲栳湾路(南浔区)、东鱼巷(长兴县)、三眼井(安吉县)、归仁里(安吉县)。
五、桥梁:潘公桥(吴兴区)、潮音桥(吴兴区)、安澜桥(南浔区)、种德桥(南浔区)、千秋桥(德清县)、阜安桥(德清县)、长丰桥(安吉县)。
六、古迹遗址:飞英塔(吴兴区)、下菰城遗址(吴兴区)、韵海楼(吴兴区)、勾垒城遗址(德清县)、城山古城遗址(长兴县)、独松关(安吉县)。
根据《浙江省地名管理办法》第二十六条:"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在用地名的更名应当严格控制;不使用的地名,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和有关主管部门应当采取就近移用、优先启用、挂牌立碑等措施予以保护。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涉及的地理实体拆除重建或者迁移后重新命名的,应当优先使用原地名。"各区县要切实做好我市地名文化的保护、管理及利用工作,为传承、弘扬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美丽湖州做出积极贡献。
附:湖州市首批地名文化遗产名录释义表
湖州市民政局
2019年9月9日
湖州市民政局办公室 2019年9月10日印发
附:
湖州市首批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释义表
序号 | 类别 | 标准 地名 | 汉语拼音 | 地名含义 | 资料来源 |
1 | 山峰 | 道场山 | Dàochǎng Shān | 旧名"云峰"。位于湖州南郊风景区,属天目山余脉,海拔210.7米,山体呈西南——东北向,面积约8平方公里。宋嘉泰《吴兴志》载:"唐中和(881-884)年间,有如讷禅师出巡礼师,曰:‘好去,逢道即止。’讷经此山,问何名。父老曰:‘古传号道场’……",故名。道场山顶有多宝塔,山腰有始建于唐中和年间的江南名刹万寿寺,昔"塔下有笑月亭、爱山亭,阳有伏虎岩、如讷遗迹,有瑶席池,有仰高、宜晚、望湖三亭,其下有归云等庵,颇幽胜"。(清光绪《乌程县志》卷三)。山下有胡瑗墓。凳道场山巅,可远眺太湖,风帆点点;近俯山麓,寸屋豆人,全收眼底。"峰峦秀郁,水石林爽,殊为吴兴佳绝,古今游览者皆萃焉"。明万历《湖州府志》有"吴兴八景"之说,其中把"道场晓霁"列为首景。古往今来,文人墨客、诗家名流都在浏览此山时流连往返,并留下许多诗篇。北宋苏轼有《与客游道场山何山诗》:"道场山顶何山麓,上彻云霄下幽谷。我从山水窟中来,尚爱此山看不足"的诗句。 | 宋嘉泰《吴兴志》、清光绪《乌程县志》 |
2 | 山峰 | 弁山 | Biàn Shān | 又名"卞山"。位于湖州城西北,雄峙于太湖南岸,总面积约80平方公里,为湖州的主山,素称"吴兴富山水,弁为众峰尊"。主峰名云峰顶,海拔521.5米。弁山之名,以"二山势如冠弁,故名"。宋叶梦得有诗"山势如寇弁,相看四面同"。弁山的名胜古迹颇多。《史记·项羽本记》载:"项梁杀人,与籍避仇吴中"。秦汉时的吴中,辖地甚广,包括今浙江湖州一带,项羽起兵江东时,弁山是驻兵之所。唐颜真卿任湖州刺史所作《石柱记》中,就有项王庙的记载,至今遗迹尚存。据旧志记载,项羽殁后,在湖州、长兴一带被尊为"苍弁山神""卞山王"。据旧志记载,弁山山北多奇石,即点缀园林的太湖石。北宋徽宗政和年间(1111-1117)在京都作土山。湖州弁山的太湖石,以其皱、瘦、透、漏的独特造型,被作为特供选送朝廷。北京颐和园中的青芝岫、苏州狮子林的狮子峰、上海豫园的玉玲珑,苏州拙政园的缀云峰、留园的观云峰,湖州的莲花峰,都是太湖石中的佼佼者,堪称稀世珍品。弁山景色甚多,有法华寺、金井、玉涧、饮马寺、黄龙洞等,相传有三岩六洞九寺十三院,历代文人诗作甚多,自宋至清,苏轼、叶梦得、赵孟頫、杨维桢、张羽等诗作传世。元赵孟頫《吴兴赋》,一开头就有"苍峰北峙,群山西迤,龙腾兽舞,云蒸雾起"的描写。 | 《湖州市志》1999年版 |
3 | 山峰 | 升山 | Shēng Shān | 原名"欧余山""欧亭山"。位于湖州市吴兴区八里店镇内,海拔43.1米。所在山脉为升山山脉。清光绪《乌程县志》卷三:"越王无疆被楚灭,其子更封于乌程县欧余山之阳为欧阳亭侯,因以为氏"。晋吴兴太守王羲之来此处游玩因登此山。古人以"登"为"昇",故名升山。清光绪《乌程县志》卷四"昇山在县东二十一里,一名乌山,一名欧余山,一名欧亭山。《石柱记》:昇山,吴均《入东记》:晋吴兴太守王羲之,乌亭。《太平寰宇记》:入东记云,晋王羲之为太守,尝游践,因昇此山,顾谓宾客曰:百年之后,谁知王逸少与诸卿游此乎,因有昇山之号。""乌山"之名缘王羲之建乌亭于山顶。 | 《湖州市志》1999年版、 清光绪《乌程县志》 |
4 | 山峰 | 杼山 | Zhù Shān | 又名"宝积山"。位于距湖州西南13公里的妙西镇东。宋嘉泰《吴兴志》载"杼山在县西南三十里"。北志载:"昔夏后杼巡狩之所",故名。陆羽旧记云:"山高三百尺,周回一千二百步,昔夏后杼巡猎之所。今山下有夏王村,西北有夏驾山"。 唐贞观六年于此建妙喜寺,宋治平二年改名宝积禅寺,因而杼山也由寺名更改为宝积山。唐大历七年,颜真卿为湖州刺史,次年(癸丑)正月到任地,时任浙西观察判官殿中侍御史袁高巡部至州,会于此山。遂立亭于东南。十月建三癸亭。唐天宝十四年(755),陆羽到杼山妙喜寺,与僧皎然"结成缁素忘年之交",时年24岁。并长期住妙喜寺,30岁时写成世界上第一部茶业专著《茶经》。大历8年(773),颜真卿在妙喜寺招隐院编纂《韵海镜源》,陆羽、皎然等东南文士50余人参与。杼山一时形成儒、释、道合流,诗、茶、祥禅合一的格局。 | 《湖州市志》1999年版 |
5 | 山峰 | 西塞山 | Xīsāi Shān | 位于湖州市吴兴区杨家埠街道樊漾湖村之北,山北麓濒樊漾湖。西塞山与栖贤山实为一山,山阴之西脉即西塞山,海拔280.6米。西塞山因唐张志和(730-810)写《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立,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而闻名于世。清同治《湖州府志》卷十九:"唐张志和词‘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有桃花坞,下有凡常湖(樊漾湖),张志和游钓于此"。西塞山也成湖州一胜景,明万历时,"西塞渔晚"被列为吴兴八景之一。西塞山还有严正直墓,清光绪《乌程县志》卷三:"实而郡志谓严尚书震直墓在西塞山,尚书自号西塞翁,没葬其处,春山正值城西,土人至今曰西塞山,县志以为下有桃花坞、凡常湖,更为可据"。 | 清同治《湖州府志》、清光绪《乌程县志》。 |
6 | 山峰 | 含山 | Hán Shān | 又名"涵山""寒山"。位于湖州市南浔区善琏镇含山村,高仅60米,大不到百亩。含山坐落地理位置独特,为南浔、桐乡、德清三县的交界处,是湖州与嘉兴、杭州的天然中心点,京杭大运河经含山蜿蜒依山而流过。明《重建含山净慈院塘宇记》:"吴兴归安县汉东南七十里,肖山一丘名含山"。宋元佑年间(1086-1074),山顶建有含山塔,又名笔塔。山腰有蚕花娘娘雕像。 | 《浙江古今地名词典》 |
7 | 山峰 | 莫干山 | Mògān Shān | 在浙江省西北部,德清县境内,是天目山脉余脉,主峰塔山,海拔718.9米,年平均气温11.1℃,山上竹深泉清,林木繁茂,别墅众多,是中外闻名的避暑和浏览胜地,有"清凉世界"之誉。山上有剑池,相传为干将、莫邪夫妇铸剑的场所。干将是武康山里人,吴王阖闾知道他俩是铸剑神手,就令他们铸作两把宝剑,并限期三个月完成。但经两个多月的冶炼,铁汁经久不下,其妻莫邪以剪发断指,投于炉中,铁汁下,铸成雌雄两剑。后人为纪念他俩铸剑的功绩,就将此山唤作莫干山。莫干山历史悠久,据传春秋时越国大夫计然曾住此山。莫干山风景区为国家风景名胜区。 | 《浙江地名简志》 |
8 | 山峰 | 顾渚山 | GùzhǔShān | 位于长兴县西北,海拔355米。《明史·地理志》:长兴"西北有顾渚山,产茶,一名西顾山,一名吴望山"。据清《长兴县志》载:"昔吴王夫概顾其渚次,原隰平衍,可为都邑,故名。"顾渚山因产紫笋茶,和有金沙泉而闻名于世。唐代茶圣陆羽曾在顾渚山一带考察茶叶时,与朱放辈论茶,以顾渚为第一。在《茶经》中他说:"浙西以湖州为上,常州次之;湖州生长城(长兴)顾渚山中。"又云:"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芽者次。"经他推荐,顾渚紫笋茶列为贡茶。贞元十七年(801),湖州刺史李祠在顾渚山置贡茶院,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所茶叶研究所和加工场。唐代湖州刺史颜真卿、袁高、李祠、杜牧、张文规、杨汉公等都曾到过顾渚山,留下许多诗篇和五处石刻。 | 《浙江地名简志》 |
9 | 山峰 | 玉华山 | Yùhuá Shān | 位于安吉县鄣吴镇。清同治版《孝丰县志》:"玉华山县西北六十里。" 玉华山下不但山清水秀,灵气充溢,而且隐含着极为丰富的人文历史内涵。明朝洪武初年,当朝吏部尚书刘崧路过此地,为此地的美景所倾倒,情不自禁地吟出《玉华山》一诗:"翠献千峰合,丹崖一径通。楼台上云气,草木动天风。野旷行人外,江平落雁中。伤心俯城郭,烟雨正冥。"这里不仅有历经五百余风雨,占地一万余平米号称"金銮宝殿"的明代石刻建筑群、吴氏宗祠遗址和明都御史吴维岳的读书台遗址,而且还有脍炙人口、神秘莫测的"金头御葬"系列传说,更有历代诗人对玉华山四时景物的吟咏,如明朝嘉靖年间号称诗坛"后七子"的李攀龙、宗臣和号称"广五子"的吴维岳、平民诗人吴稼登以及清代诗人吴应奎等都有多首诗词歌咏玉华山。玉华山又是近代艺术大师吴昌硕少时的嬉游之地,晚年仍念念不忘,曾画一故乡秋景图,在题款中深情地回忆道:"吾乡南门一山,青黄二色,秋深时望之,益见峥嵘之气"。以玉华山命名的有玉华村。 | 清同治版《孝丰县志》 |
10 | 河流 | 頔塘 | Dí Táng | 又名"荻塘""东塘"。自湖州东门二里桥向东迤逦,经八里店镇、织里镇至南浔区,东达江苏平望莺豆湖,全长60公里。东晋永和年间(345-356)殷康任湖州太守时开,溉田千顷,因沿塘丛生芦荻,故名荻塘。又因起源于湖州城之东,又称东塘。后沈嘉任太守时重修,改名吴兴塘。南朝宋时乌程县东南另筑吴兴塘后,仍名荻塘或东塘。唐贞元八年(792)湖州刺史于頔动员民工大规模修筑,民怀其德,把"荻"字改 为"頔"字(两字同音),以作纪念,故名頔塘。明万历16-17年(1588-1589),乌程知县杨应聘重修荻塘,万历36年(1608)湖州知府陈幼学以青石筑岸,使堤岸坚固。清雍正6年(1728)、光绪10-11年(1884-1885)进行整修。民国十二年(1923)重新进行修筑,17年完工,全塘砌石33.5公里,共支银83.37万余元。竣工后于民国18年刻《重修吴兴城东塘记》碑石,在旧馆东侧立碑亭。解放后经多次修筑和拓浚,防洪和通航功能不断增强。荻塘和运河并行,"荻塘帆影"是湖州的主要胜景之一。吸引不少文人为其吟咏,宋代文人沈与求有《舟过荻塘诗》:"野航春入荻芽塘,远意相传接渺茫。落日一篙挑叶浪,薰风十里藕花香"。清范锴《荻塘诗》:"暮霞初起日西衔,岘弁遥空涌翠岩。无限离情愁望远,荻塘波景送春帆"。 | 《湖州市水利志》 |
11 | 湖泊 | 下渚湖 | Xiàzhǔ Hú | 位于德清县下渚湖街道南侧。因方位得名。下渚湖由来已久,别名较多,据载:"风渚湖,一曰九里湖,一曰巽湖,一曰封渚湖,一曰下渚湖。湖中多芦荻茭莼,湖旁人业埏埴,浙右陶器多出于此。明洪武中设河泊所(收渔税机关),景泰中废。据载:‘以防风氏所居,故名风渚;以在封、禺两山间,故名封渚;在东南隅,名巽渚;广九里,名九里湖;上曰上渚,下曰下渚。’"与哑子谐音,俗称哑子湖。以此命名的有下渚湖街道。 | 道光《德清县志》《余英志》 |
12 | 河流 | 余不溪 | Yúfú Xī | 位于德清县乾元镇南侧。流向由西向东,从德清闸出乾元东门城桥,至新市韶村,长约25公里。旧为馀不溪,一名清溪。含剩余花蒂之意。从新民桥到县城南门一段别名龟溪、孔愉泽,县城内一段俗称长桥河,到转水湾与龙溪相接。据载:"余不溪,在县治南,即苕溪水。按‘不’、花萼柎也……象萼蒂形。前溪源出铜岘山,两岸桃树十余里,春水时至,乱红蔽流,皆花英也,故名余英;东流别出封渚,合于天目之苕水,则花瓣消而不(音夫,花蒂)仅存矣。故名余不。"历史上曾有余不乡、余不亭,现有余不弄。 | 民国《德清县新志》 |
13 | 湖泊 | 太湖 | Tài Hú | 古名"震泽""具区""笠泽""五湖"。位于湖城北。属江苏、浙江两省所夹内湖,以湖面阔大得名。太湖属天然形成,清同治《长兴县志》记为:"太湖,尚书曰震泽,周礼曰五湖,尔雅曰具区,吴越春秋曰笠泽,今太湖也"。太湖水域面积1984年测为2338.11平方千米,在平均水位2.99米深时,湖水容积44.28亿立方米。苏浙两省太湖段行政区域界线的具体走向,从父子岭起,沿浙江段环湖大堤迎水坡脚向湖内垂直延伸70米,到胡溇止。从父子岭直线经大雷山北侧、小雷山北侧至胡溇,接两省太湖段行政区域界线所构成的水域范围内,浙江方享有开发利用的权益并承担相应的责任,相关事项的管理维持现状。 | 清同治《长兴县志》 |
14 | 古镇 | 埭溪镇 | Dàixī Zhèn | 全国重点镇。在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西南部。东与吴兴区东林镇接壤,南与德清县武康镇、莫干山镇毗邻,西与安吉县梅溪镇、长兴县和平镇相连,北连妙西镇、东林镇接界。面积174平方公里,人口3.55万,辖老虎潭、山背、红旗等4个居民委员会,上强、联山、东红等20村民委员会。镇人民政府驻上强村。以发源莫干之水,直泻溪滩,筑石埭遏其冲,故名。别称"施渚"。宋时,埭溪名施渚,因唐代诗人施肩吾居其地而得名。清同治《湖州府志》载:"埭头镇在府城西南六十里,即施渚镇,以唐施肩吾居其地而名之也"。别称"小溪"。宋嘉泰《吴兴志》载:"小溪即施渚,在县西北五十四里,源出上强山东北会北流水"。别称:"埭头"。清嘉庆年间(1796-1820),埭溪镇更名埭头镇,为归安县五镇之一,故名。地处天目山脉和杭嘉湖平原过渡地带,生态环境良好,多水库和河流。有湖州市区主要供水源老虎潭水库。建成区、工业区、村落依河岸或道路两侧而建。东苕溪穿境而过。民俗、民间艺术有镇水马灯等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有营盘山遗址、龙山土墩墓群、精舍寺、石屋坑摩崖石刻、凤凰山崖铭等历史文化遗迹。宋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83年)建镇,名"施渚"。嘉泰《吴兴志》列镇六:乌墩、施渚、梅溪、四安、新市、和平。镇设监官,设商税卖茶盐场务,设施渚酒坊。明洪武元年(1368)改施渚为埭溪镇,清同治《湖州府志》载:"以发源莫干之水,直泻溪滩,筑石埭,遏其冲,故名。"明万历六年(1578),始名埭溪市。清顺治初为埭溪镇。清嘉庆年间(1796-1820),埭溪镇更名埭头镇,为归安县五镇之一。民国元年(1912)复称埭溪镇。1956年撤并入埭溪乡,1958年与乔溪乡合并建埭溪公社,1961年分设建埭溪公社、埭溪镇。1986年埭溪公社改设埭溪乡,1986年埭溪乡并入埭溪镇。2001年乔溪、梅峰2个乡并入埭溪镇。
| 《吴兴区沿革和区划》、清同治《湖州府志》、宋嘉泰《吴兴志》 |
15 | 古镇 | 练市镇 | Liànshì Zhèn | 全国重点镇、全国千强镇。在湖州市南浔区东南部。东、南与桐乡市乌镇、石门、河山镇接壤,西与双林镇、善琏镇毗邻,北与南浔镇相连。面积124平方千米。人口8.5万。辖万兴、再兴2个居民委员会,新华、新丰、新联等41个村民委员会。镇人民政府驻湖盐东路。别称"巡幕(巡莫)""连市""练溪"。清光绪《归安县志》卷六:"练市镇在县东南九十里,连市古名巡莫,又名练溪(明成化府志)。宋南渡时设酒坊以课税;元明置巡检;国朝因之。别称"琏市""练川"。清同治《湖州府志》卷二十二:"相传东海贾人持琏遍鬻他镇无识者,独其土人识而市焉。不期许,贾人麋至,逐名镇为琏市,或作练市;以溪在市西流如匹练也,又作练川。"地处水乡平原,依京杭运河中宗线两岸延展,昔为太湖之滨重要的商品集散地之一。练市船拳、将军令等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九天阁、文兴桥、书街等历史文化遗迹。清同治九年(1870)始称练市。1949年为练市镇。1956年由练市镇、练市乡、长港乡合建练市乡。1958年与荃仁、洪塘等4乡合并为练市公社。1961年复置练市镇。1986年练市乡并入。1993年荃仁乡并入。1999年洪塘、花林乡并入。 | 清光绪《归安县志》、清同治《湖州府志》 |
16 | 古镇 | 南浔镇 | Nánxún Zhèn | 全国文明镇、全国重点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在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东北部。南浔区人民政府驻地。东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震泽镇、桃源镇和嘉兴市桐乡市乌镇接壤,南与练市镇毗邻,西与双林镇相连,北与吴兴区织里镇和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震泽镇接界。面积141.3千米。人口12.5万。辖百间楼、夏家桥、适园等14个居民委员会,辽西、浔南、丁家桥等51个村民委员会。镇人民政府驻人瑞路。别称"浔溪"。《范来庚南浔镇志》 :"在宋高宗时止称浔溪;理宗时,始称南林……"。《方舆纪要》卷91乌程县:南浔镇"以浔溪所经而名。……"《清一统志》卷二八九:"南浔镇以其南有浔溪故名"。地处杭嘉湖平原太湖之南,境内河港纵横,大运河頔塘从西向东穿越建成区北部。有嘉业堂藏书楼及小莲庄、张石铭旧宅、张静江故居、百间楼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洪城遗址、南浔丝业会馆及丝商建筑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南浔古镇景区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宋淳祐十二年(1252)南林、浔溪两村合并建镇,取名南浔镇,后沿用至今。1949年为南浔镇。1958年与东迁、马腰、北里、三长、横街5乡合置南浔公社。1959年复为南浔镇。1986年北里乡并入。1999年马腰、东迁、横街、三长3镇1乡并入。 | 《清一统志》 |
17 | 古镇 | 新市镇 | Xīnshì Zhèn |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重点镇。位于德清县东部。东与桐乡市河山镇、洲泉镇相邻,南与禹越镇、新安镇接壤,西与西北连接钟管镇,北与南浔区千金镇、善琏镇交界。全镇总面积92.8平房千米,2014年总人口6.55万人。辖南昌、西安、东升等7个居民委员会,厚皋、乐安、蔡界等24个村民委员会。镇人民政府驻文昌路。康熙《德清县志》:"县之东南十五里有陆市,晋永嘉二年(308)夏,淫雨一月,洪水大发,市一夕沉垫,居人徙而东。有陈廷肃者来镇相地,以其水陆环绕,舟车通利,逐率众定居,岁久成聚,谓弃陆市而新徙于此,故曰新市。"别名"仙潭"。相传晋简寂真人陆修静尝没于一古潭中,数日乃出,时闻潭底有鸣琴声,后人因名仙潭。有始建于西晋永嘉年间的觉海寺和始建于南宋的刘王庙。镇内72座古桥林立,36条弄堂贯穿。新市民俗文化丰富,春有"蚕花庙会",秋有"羊肉黄酒节",酱羊肉、新市茶糕、芽麦圆子等特色食品名扬江南。有省级历史文化村落白彪村1个。始建于西晋永嘉二年(公元308年)。清康熙《德清县志》记载:"县之东南十五里有陆市,晋永嘉二年夏,淫雨一月,洪水大发,市一夕沉淀,居人徙而东。有陈廷肃者来镇相地,以其水陆环绕,舟车通行,遂率众定居,岁旧成聚。谓弃陆市而新徙于此,故曰新市。"宋朝置镇。明正德《新市镇志》载:"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吴越纳士,签书枢密院石熙载等检阅地图,奏请立名新市镇。"1950年属新市镇。1958年与高林、梅林等3乡1公社合置新市公社。1961年复为新市镇。1992年梅林、新联2乡并入。1999年高林乡并入。2004年士林镇并入。 | 清康熙《德清县志》、明正德《新市镇志》 |
18 | 古镇 | 泗安镇 | Si'an Zhèn | 全国重点镇。浙江省长兴县西部,浙皖两省边界。东与林城镇接壤,南与安吉县高禹镇毗邻,西与安徽省广德县桃州镇相连,北与槐坎乡接界。面积235平方千米。人口6.9万。辖柴湾1个居民委员会,黄巢、三里亭、师姑岗31个村民委员会。镇人民政府驻三里亭村。古称"四安"。清同治《长兴县志》卷一:"四安镇在县西南七十里,隋大业九年(613)置鹰扬府,筑有城池。城有四门,东曰长安,西曰广安,南曰吉安,北曰宜安……以保障吴兴、宜兴、故鄣、广德四处,故名。"地处天目山北部余脉,南、北、西三面均为矮丘,中间为泗安盆地。泗安塘自西向东过境。气候属亚热带湿润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全镇有林地4933公顷,特产苗木,被誉为"中国花木之乡"。建有全国第二大野生扬子鳄保护基地尹家边扬子鳄自然保护区。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七里亭遗址"1处。有AAAA级景区中国扬子鳄村、仙山湖国家湿地公园2处。民国时四安为浙皖边境重要水码头,"四"字左侧被加"三点水"偏旁,始名"泗安"。四安是宋《统纪》所记长兴县北宋以前最古的15条乡名之一,宋嘉泰《吴兴志》卷三:"《统纪》所载,管乡三十,今所存者十有五,苕阳、四安、凤亭……"。元至清,辖区主要属方山乡辖。1949年设泗安镇。1958年集镇合周边民治、长潮、管埭、仙山、管安五乡共建泗安公社。1961年分出乡村地区复置泗安镇。1999年撤管埭、仙山2乡并入。2000年撤长潮乡并入。2012年撤二界岭乡并入。 | 宋嘉泰《吴兴志》、清同治《长兴县志》、《长兴县地名志》 |
19 | 古镇 | 孝丰镇 | Xiàofēnɡ Zhèn | 全国重点镇。浙江省历史文化名镇。位于浙江省安吉县中部偏西,南溪南岸。东与递铺街道接壤,东南与上墅乡为邻,南连报福镇,西邻杭垓镇,西北接安徽省广德县桃山乡,北、东北毗邻鄣吴镇、孝源街道。面积191.4平方千米,人口5.3万。辖孝丰、南台、三眼井等6个居委会,夏阳、赋石、赤坞等15个村委会。镇政府驻地北街社区。孝丰环城皆山,"凰凰山峙其左,太阳山镇其右,石语山拱于前,大会山障于后"。山岚起伏,地势险要。云鸿塔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山林纪念碑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大河皮影戏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孝丰革命烈士园林为革命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原孝丰县治所在地,也是最早安吉县治所在地。东汉灵帝中平二年(公元185年),始建安吉县时,县治在此。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安吉县治迁玉磬山东麓。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分安吉县南境置。《清一统志》卷二八九:"郡守王珣,以安吉南境崎岖险远,有汉废县,遗址犹存,因议割太平、金石……九乡建立孝丰县,县治设今孝丰镇。"原无城郭,湖州知府王珣在此筑土城,周六百一十丈。万历四年(1576)孝丰知县王国宾更土为石,广六百七十九丈,高二丈,厚一丈。城楼四,城门四:东名威风、西名通德、南名灵龙、北名迎安。相传孝丰历代出孝子,二十四孝中的"郭巨埋儿天赐金"、"孟宗哭竹冬出笋"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均出于此,故得名孝丰。孝丰镇历史上称孝景镇,1945年新四军驻孝时,曾称孝景市;1949年前后称苕源镇,同年秋改属城郊区;1950年春,称城关镇;1958年孝丰县并入安吉县,安吉县人民政府迁递铺镇,改称丰城镇;1981年恢复历史名称孝丰镇。1985年孝丰镇与孝丰乡合并,1999年、2000年,先后撤销赤坞乡、下汤乡合并为新的孝丰镇。 | 《清一统志》 |
20 | 古镇 | 梅溪镇 | Méixī Zhèn | 全国重点镇。在浙江省安吉县东北部。东接长兴县和吴兴区,南与德清县和本县递铺街道、溪龙乡接壤;西邻本县天子湖镇;北连长兴县。面积192平方千米,人口6.6万。辖白云、龙翔、紫梅、晓墅4个居委会,马村、龙口、红庙、梓坊等22个村委会。镇人民政府驻地晓墅社区。溪上常有紫梅盛开,故名,又名紫梅溪。清同治《安吉县志》载:"梅溪在州北三十里,源自昆铜四洲等山……溪上常有紫梅盛开,故名"。 《吴兴掌故集》卷十三: "安吉之梅溪以梅得名,而乌梅为名特产。"处于杭嘉湖平原,河流湖泊众多。境内有西苕溪、浑泥港、晓墅港穿境而过。村落散布于河岸、山谷。上古时期,梅溪属于感潮区。李宗谔《图经》记载:"荆溪今属梅溪镇至吴山下,每日潮高二尺,倒流七十里,云是吴王送女潮。"万埭桥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上舍化龙灯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马村蚕桑技艺和竹叶龙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梅溪车水歌列入市级文化遗产。农业主产水稻、茶叶、养蚕、淡水鱼。历代名人众多,有吴均、陈振孙、陈嵘、莫庸。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南宋词人史达祖也曾在梅溪生活过。春秋战国时期,梅溪已有人定居。东汉末年,孙策在梅溪建立粮仓,粮仓所在地被命名为仓山。南北朝时,梅溪已建成竹木市场,史载"陈高祖陈霸先为舟木在安吉梅溪之曲"。唐代梅溪建镇,驻兵戎守。梅溪镇在五代后梁前就已建置定名,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清同治《湖州府志》记载:"五代后梁时梅溪乡领梅溪镇"。宋代已是商贾云集,人烟稠密的市镇。明、清两朝属于定福乡。明洪武十四年(1381)安吉县在梅溪设立河泊所。民国时期称紫梅镇,属梅墅区。1949年梅溪解放后属昆铜区。1951年安吉县人民政府迁入,改为直属镇,至1958年为县治达7年有余。1992年撤销荆湾乡并入梅溪镇。2000年晓墅镇并入梅溪镇,政府驻地迁至晓墅村。2012年昆铜乡并入梅溪镇。 | 清同治《安吉县志》、清同治《湖州府志》、《吴兴掌故集》 |
21 | 古村落 | 义皋村 | Yìgāo Cūn | 又名义高村。中国传统村落。在湖州市吴兴区北部,属织里镇。距离吴兴区人民政府驻地13千米。面积3.2平方千米。人口1600。村取境内太湖溇港之一义皋溇,而名,又因民风淳朴而名扬。村因溇成,溇取皋名,皋以义扬。"皋"之名源于"皋塘"。据清同治《湖州府志》:"吴人皋伯通筑塘以障太湖"。宋嘉泰《吴兴志》引张玄之《吴兴山墟名》记载:"皋塘……吴高士皋伯通所筑"。村景石拱桥桥联有"流分沙漾庆安乐;民有淳风称义里。"故有义皋之名。宋代称"义高",宋嘉泰《吴兴志》有"兴善院在县东北二十七里湖上义高村,钱氏建,号善庆院"的记载。清时义皋、义高通用。义皋村是千百年来沿太湖七十二溇港古代水利工程的重要节点,也是溇港文化的典型载体和展现,被誉为"溇港文化带里的明珠",其古镇"夹河为市、沿河聚镇",故旧有"水市"、"舟中市"著称,是太湖水产品和水果的交易中心。村尚存重建于大明成化十年的古桥—普安桥,有建于清末的石雕牌坊,有建于吴越国古寺院--兴善寺。其集镇形成于五代和宋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属义皋乡、太湖乡、织里镇。 | 清同治《湖州府志》、宋嘉泰《吴兴志》 |
22 | 古村落 | 大钱村 | Dàqián Cūn | 浙江省历史文化村落。在湖州市吴兴区北部。属八里店镇。距离吴兴区人民政府驻地10千米。面积4.2平方千米。人口2644。大钱之名始于宋代以前,因四周环抱河荡漾,被围镇区形如古钱币,故名。宋景德元年(1004)前已为镇,据宋《嘉泰吴兴志》载:"唐至吴越,县之镇戌多矣。本朝景德中止管镇二,曰乌墩,曰大钱戌"。大钱地处太湖溇港的交汇处,号称"溇港龙头,"古以大钱港为界,"东迤称溇,西迤称港",历来为江南漕运关卡,湖州的交通要塞、商贸集散中心和屯兵之地。据清乾隆《湖州府志》载:"大钱镇巡检司,在县东北十五里,明洪武二年置"。明初设河泊所,为征税机构。清代官军的"太湖营"在大钱口设有炮台。村境明末清初及民国时期建的古桥八座,村南有建于清末的"旌表沈鹤年之妻陈氏节孝坊",为湖州市目前保存最完整的石雕牌坊。明清时为乌程县二十四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属塘甸乡、八里店镇。 | 宋《嘉泰吴兴志》、清乾隆《湖州府志》 |
23 | 古村落 | 新兴港村 | Xīnxīnggǎng Cūn | 中国传统村落、浙江省传统村落,全国文明村。在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北部。属旧馆镇。东距南浔区人民政府驻地18.2千米。面积2.9平方千米。人口1333。宋元时期形成聚落。原名店埭,据传,取"店铺集聚"义得名。又传,元末明初,江浙渔民迁此定居,为表达对大海的思念,故名新兴港。"新兴港"之名,首载于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刻印的《乌程县图》,清同治《湖州府志》卷二十二载为"新兴村",属乌程县东乡。清光绪《归安县志》卷六载为"新兴港市":"新兴港市……在县东南三十里,分东西村,隔一水,市㕓数十家"。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刻印的《乌程县图》载为"新兴港廊"。1912年属吴兴县和孚镇,1935年属新兴乡,1946年属新罗乡,1950年复属新兴乡,1956年属塘南乡, 1993年改属旧馆镇。地处水网平原,河流纵横,周多湖沼湿地。聚落沿新兴港市两岸呈带状分布。现存有古街、古石桥和完整连片的清代古民居。具江南水乡村落特色,为典型的江南水乡村落。其中,毓秀桥、沈氏桥、木桥3座古桥为市级文物保护保护点。民间文化以丝绸文化等为著。 | 清光绪《归安县志》 |
24 | 古村落 | 荻港村 | Dígǎng Cūn |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全国文明村、中国最美休闲乡村、联合国粮农组织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和农业农村部全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湖州桑基鱼塘核心保护区。在湖州市南浔区西南部。属和孚镇。距离湖州市南浔区人民政府驻地39.2千米。面积6.3平方千米。人口3600。因河港纵横,荻草丛生,古名荻冈。具有千年历史的水乡 古村 落。聚落沿龙溪西侧呈团块状分布。河港纵横,青堂瓦舍,临河而建,有36堂古建筑、23座古石桥连接街市。自古就有"苕溪 渔隐"之称。清同治《湖州府志》卷二十二:"荻冈镇在府城南二十七里,一作荻港,统上、下堡,袤五里、广二里,宋元时市聚上堡,明嘉靖间倭寇肆焚,居民北徒就下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荻港乡、和孚镇。
| 同治《湖州府志》 |
25 | 古村落 | 射中村 | Shèzhōng Cūn | 浙江省历史文化名村、浙江省传统村落。在湖州市南浔区西南部。属菱湖镇。距离湖州市南浔区人民政府驻地51千米。面积6.5平方千米,人口3188。古名射村,又名西吴、宝墅、宝溪、思吴,别称石村。《山海经》记载的古神话羿射九日和汉时神话传说嫦娥奔月发生于此,已被近年考古证实为新石器晚期大型氏族部落聚居地,因羿射日,故村名射村。全村四周被塘港所围,有14座古桥,东晋鹿苑寺古井、羿神庙等古迹,射中粮仓为联合国粮农组桑基鱼塘教学基地。三国吴时有聚落,建有狮子吼寺庙,西晋(307年)时有开化院,南朝梁时有鹿苑寺,宋代有东嶽行宫等。宋景泰元年(1201年)设湖秀巡检寨,又设西吴、长寿二酒局。明成化(1465-1487年)改设湖秀巡检署。清道光元年(1821年)归安县丞署移驻射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属昂东乡、菱湖公社、下昂公社、下昂乡、菱湖镇。 |
|
26 | 古村落 | 白彪村 | Báibiāo Cūn | 浙江省传统村落。在浙江省德清县东北部。属新市镇。距离德清县人民政府驻地18.9千米。面积7.63平方千米。人口3630。因村境有两条小河一名白泉,另名彪溪,故名。地处杭嘉湖平原水网地带,村境呈现典型的"小桥、流水、特色民居"江南水乡特色。民居房屋具有特色,采用悬山顶,两次外挑的结构。村境保留12座古桥。永宁寺现存有唐代的经幢。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长发桥、环桥等。村始建于南北朝南齐永明初年(48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属士林乡、士林镇、新市镇。 |
|
27 | 古村落 | 曲溪村 | Qǔxī Cūn | 在浙江省德清县中北部。属钟管镇。距离德清县人民政府驻地35千米。面积2平方千米,人口1257。又名曲尺湾,因龙溪北与支流山水渡到泉家潭在此蜿蜒曲折,故名。《德清县新志》载:"曲溪湾在澉山溪之下"。村境河港弯曲,居宅随河湾建造,称为水乡一景。有名居古宅两处,为晚清时期建筑,一处坐北朝南的重檐硬山造楼屋,面阔七间连乐廊;另一处为中西合璧风格的两层楼建筑,门面西洋风格而内部仍为中式结构。以上两幢名宅均为晚清名医潘申甫、兄潘吉浦所建。其子孙编印出版《潘申甫医案》流传后世。曲溪村早在清代中期就有生产柳条制品的记载,特别是"笆斗"生产。民国时期柳条制品畅销沪杭苏皖,近年出口美、德、加拿大等国,是江南著名的"笆斗之乡"。早在清乾隆年间,德清县四区十一庄就有曲溪湾村。民国时属龙溪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属戈亭乡、钟管乡和钟管镇。 |
|
28 | 古村落 | 上泗安村 | Shàngsi'an Cūn | 中国魅力乡村之一,浙江省文明村。在浙江省长兴县西部。属泗安镇。东北距长兴县人民政府驻地27千米。面积1.7平方千米。人口1671。古称上四安。以四安镇得名。《大清一统志》卷二八九:"四安镇在县西南七十里,四安山下。东去府城一百二十里,西去安徽广德州六十里。以其保障吴兴、宜兴、广德、安吉四处,故名。"昔为古代浙皖边境重要水码头港口,水路通湖、杭、嘉、苏各地,民国时期从吉祥愿望出发改"四安"为"泗安"。地处山间小盆地,依山沿泗安塘河呈带状分布。现存有老街、古码头、古桥,以及保存完好的明清时期古民居群。有上泗安古桥群与古码头遗址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 《大清一统志》 |
29 | 古村落 | 大岕口村 | DàkǎkǒuCūn | 在浙江省长兴县西部。属小浦镇。东距长兴县人民政府驻地15千米。面积10.2平方千米。人口2185。岕,当地方言音"kǎ",指两山间的狭长山谷。村以其地理位置和地理特征得名。建村于明代,村民以吴氏为主,一支于明代迁至吕山(今吕山乡),一支于清代迁自安吉鄣吴。其中,鄣吴吴氏与近代著名画家吴昌硕同族。据传,吴昌硕曾居此。地名记载出现于清代。清同治《长兴县志》卷一:"六十庄,大岕口、柏家村、土地庙,以上第十图距城四十五里"。地处狭长山谷,聚落南北依山,沿溪流呈带状分布。有大岕口吴宅1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和丝沉潭、乌龙古道、六八古道和空王教寺等古迹,保存有明清时期古民居群。村内有百年以上野生银杏近千株,为八都岕古银杏长廊旅游景区的组成部分。据传,汉代刘秀曾躲追兵于此。南朝皇帝陈霸先曾垂钓丝沉潭。 | 清同治《长兴县志》 |
30 | 古村落 | 古城村 | Gǔchéng Cūn | 浙江省传统村落。在浙江省安吉县北面。距离安吉县人民政府驻地昌硕街道13千米。面积17.5平方千米。人口3000。属递铺街道。秦置鄣郡,郡治设此。西汉元狩二年(前121)更鄣郡为丹阳郡,置故鄣县,县治设此。故名。《太平寰宇记》卷九四:"鄣郡故城,即秦时鄣郡城,今俗号府头。"《清一统志》卷二八九:"故鄣故城在安吉县西北十五里。"故址即今安吉县递铺街道之古城村。地势西南面靠九龙山、石角山,东北是开阔平原,古城是早期越国重镇,故鄣文化发展地,具有2400多年的历史。是安吉县文物大村,境内分布着多处文物古迹。其中古城遗址和龙山越国贵族墓群,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属九龙乡、南湖区、古城乡、双城乡、安城公社、安城乡、安城镇、递铺镇、递铺街道。 | 《清一统志》、《浙江古今地名词典》 |
31 | 古村落 | 鹤鹿溪村 | Hèlùxī Cūn | 浙江省历史文化村。在浙江省安吉县中部偏西。属递铺街道。距离安吉县人民政府驻地昌硕街道11千米。面积8.5平方千米。人口3000。东连东浜、净土社区,南接孝丰镇东山村,西靠南溪,北接六庄村。原名下洛溪。因土语下(念喔)、鹤近音,村人遂谓鹤落溪;又云地形似鹿,取鹤鹿同春吉祥之意,雅化为鹤鹿溪。村因溪而得名。光绪版《孝丰县志》载:"下洛溪县东北,又名鹤落溪。"又载"鱼池乡元图鹤落庄",后雅化为鹤鹿溪。据《诸氏宗谱》载:宋靖康年间(1126-1127),诸尚子诸三六(又名秀)为避难,自淮安南徙安吉,先卜居广顺乡黄荆村,不久与甥吴瑾同居诸吴村(今鄣吴村),直至诸尚九世孙能一,才移自鹤落溪(鹤鹿溪)。子孙繁衍,形成200多户的大村庄。村内坐落有近代著名书画家诸闻韵、诸乐三及国民党高级将领胡宗南的故居遗址。村民以诸姓为主体,以耕读传家为古训,古村落景观十分突出。现存的古建筑和古迹最早的为唐代,最多的为清代。一条古渠穿村而过,一渠清流终年不息,两岸石砌整齐,街市鳞次栉比,渠上古桥比肩。村内古井泉清味甘,卵石古道四通八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属永福乡、塘浦公社、塘浦乡、递铺镇、递铺街道。 | 光绪版《孝丰县志》 |
32 | 街巷 里弄 | 衣裳街 | Yīshang Jiē | 位于爱山街道衣裳街社区,北起红旗路与志成路相接,西通南街与勤劳街相连,呈弯月形,始建于宋代。全长353米,宽7.2米,为石板路面。据宋嘉泰《吴兴志》载,宋代称衣裳街至红旗路口一带为称州治大街或州治前街;衣裳街接仪凤桥一段为市街(或称小市街)。至明,称府前街、小市街。清光绪《乌程县志》载"仪凤桥北转东北至府前街。今转东称衣裳街,疑即旧志所去小市街也,迤北称府前街"。清代,小市街称衣裳街。(清代中叶,湖州商业繁荣,旧时多当铺,街两旁林立估衣铺,出售当铺没当衣服,家家挂出五彩缤纷衣袖褂作标识,并在店门口设摊,将衣服边翻边唱价,唱卖声此起彼落,遂成衣裳街。)北伐以后,服装改革更新,估衣业日趋衰落,至解放前夕仅存十余家,解放后只有一家。以街两旁估衣铺栉得名。自西而东而北,东侧依次有平安巷、包家弄、竹安巷、当弄、积善巷、小弄、馆驿巷等,西侧有小市巷。1966年"文革"期间改名立新路,1981年复名衣裳街。2007年至2011年改造为"衣裳街历史文化街区"。 | 《湖州史话》 |
33 | 街巷 里弄 | 爱山街 | Àishān Jiē | 位于爱山街道狮子巷社区的爱山广场旁,南连红旗路,北连苕溪路(原在人民公园西侧,南起红旗路,北至三元洞府)。明代称州治西楼街,以湖州子城衙西门的西楼命名。后因傍有建于宋元至二十三年(1365)的爱山台而名。爱山街为湖州城中心的老街。明代称州治西楼街(由湖州子城衙西门的西楼命名),后因爱山台、爱山书院在街侧,故名。清同治《湖州府志》载:"爱山台在府治后西北隅,宋郡丞汪泰享所创,取东坡‘尚爱此山看不足’之句名之"。 | 《湖州市志》1999年版 |
34 | 街巷 里弄 | 栲栳湾路 | Kǎolǎowān Lù | 原地居民经营生产一种农具,名为栲栳,久而久之,当地人称之为栲栳湾。栲栳湾路中间原是一条小河,1971年-1972年填河改造成现有路貌。 | 民国十一年版《南浔志》 |
35 | 街巷 里弄 | 东鱼巷 | Dōngyú Xīàng | 在长兴县雉城街道主城区鱼巷口社区,东西向。坊巷位于古长兴县城十字街口,自明朝始便成闹市,每逢集市,肩挑卖鱼者鱼贯而入,呼喊叫卖,得名鱼巷口。1974年修建人民路时,弄堂被东、西分割,成东鱼巷与西鱼巷两段。东鱼巷东起长春北路,西止人民北路,长130米,宽8米。现有"东鱼巷小区"等。 | 清同治《长兴县志》、《长兴县地名志》 |
36 | 街巷 里弄 | 三眼井 | Sānyǎnjǐng | 在安吉县孝丰镇三眼井社区。清·同治版《孝丰县志》:"县西横街三眼井弄。"三眼井弄在孝丰西街,三眼井为三口井圈共一井池,间距30公分呈"品"字型分布,据当地老人介绍,井下水与东门溪水相通。三眼井为四周居民提供饮用、洗涤用水。 | 清同治版《孝丰县志》 |
37 | 街巷 里弄 | 归仁里 | Guīrénlǐ | 在鄣吴镇鄣吴村。清·同治版《孝丰县志·乡区》:"乡凡九,为里五十四。"又载:"鱼池乡六里,一皈仁,二西茂,三龙池,……。"归仁里在同治之前为"皈仁里",因"皈"字在孝丰方言中读音有别,后改为"归仁里"。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晚清民国时期艺术大师吴昌硕在鄣吴村出生,大师的出生地即为"孝丰县鱼池乡皈仁里"。吴昌硕先生三十九岁时,刻了一方"归仁里民"印章。印的一侧用石鼓文刻了三十字的边款。内容为"归仁,吾鄣吴村里名,亦里仁为美之意。壬午冬,昌硕记。" | 清同治《孝丰县志》 |
38 | 桥梁 | 潘公桥 | Pāngōng Qiáo | 位于湖州市吴兴区龙泉街道,横跨龙溪港,为三孔石拱桥。桥长57.5米,宽6.6米,高9.5米,主孔净跨15.5米,拱矢高8米,南北孔净跨9.3米,拱矢高5米。始建于明万历十三年(1585)。由明尚书潘季驯兴建,故名潘公桥。清道光二十年(1840)重建,为增加泄洪量,改五孔石梁为三孔石拱桥。拱卷石采用纵联分节并列砌置法,上下踏步各50级。桥额楷书"重建潘公桥",其上有"放生官河"铭文。潘公桥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湖州市志》1999年版。 |
39 | 桥梁 | 潮音桥 | Cháoyīn Qiáo | 位于湖州市吴兴区朝阳街道,横跨霅溪,为三孔石拱桥。桥长50米,宽5米,高7米,主孔跨径13.2米,拱矢高6.2米。据清光绪《乌程县志》载:"旧为潮音渡,以桥东慈感寺奉观音大士故名",桥以渡名。始建于明嘉靖十八年(1539),由知府魏济所建。万历三十三年(1605)知府陈幼学改建。清嘉靖年间(1876-1820)维修。上下踏步各有27级,为步桥方便舒适,每级两石并列。桥西侧次孔人行道,避免割断沿河道路,桥上桥下都可通行人,具有古立交桥模式。潮音桥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 《湖州市志》1999年版 |
40 | 桥梁 | 安澜桥 | Anlán Qiáo | 位于湖州市南浔区菱湖镇,东西向横跨西湖港,为三孔石拱桥。桥长58米,宽4.4米,高7.6米。花岗岩材质。拱劵采用分节并列式砌法,肩墙采用靴钉式砌置法,有系梁6对,其中3对雕成吞水兽。桥栏为吴王靠式,桥栏末端设望柱2对,望柱侧为伏狮装抱鼓石。两堍各有台阶33级。桥面两侧有阳刻"安澜桥"楷书额,并署"岁次甲午重建",桥额两侧有阴刻"民国十年辛酉重建,甲子年工竣"。"文革"遭破坏,桥联、伏狮头被铲除。因基于水波平静(比喻太平)的美好祈愿,名"安澜桥"。建造时即镌刻桥名曰"安澜桥"。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民国十年至十三年(1921-1924)重建,安澜桥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 清光绪《菱湖镇志》 |
41 | 桥梁 | 种德桥 | Chóngdé Qiáo | 位于湖州市南浔区菱湖镇竹墩村,东西向跨清溪,为三孔石拱桥。桥长31米,宽3.7米,高5.9米,中孔拱矢高5.3米。桥墩较薄,水磐石宽0.85米,高0.5米,长4.63米,水磐石与盖桩之间有两层基石。肩墙为错缝垒砌,拱劵为纵联分节并列砌置法,不用劵睑石。两堍各有缓坡台阶21级。建桥为便于交通为村名行善积德,故名种德桥,又名清溪桥、东桥、前丘大桥。又因整桥被古藤密绕,俗称"藤桥"。明顺元年(1457)乡贤吴宗义建,成化年间(1465-1487)乡贤吴凤重修。种德桥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清光绪《菱湖镇志》、2009年《菱湖镇志》 |
42 | 桥梁 | 千秋桥 | Qiānqiū Qiáo | 位于德清县武康街道,跨余英溪。有千秋万代之义,故名。三国吴黄武元年始建,号官桥,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更名千秋桥。现已改建成现代桥梁,曾有千秋乡、千秋公社、现有千秋村、千秋广场、千秋街等。 | 《德清县地名志》(1984版) |
43 | 桥梁 | 阜安桥 | Fùān Qiáo | 位于德清县乾元镇,跨长桥河。桥长87.8米,宽6.9米。以风物阜安之义,故名。据载:"阜安桥,唐天宝中建,初名天宝,唐末毁。宋宣和间知县赵山禺改达木桥,名曰余不。淳熙间易为石桥。参政李彦颍取苏轼‘民风阜安’改名阜安。"因桥长而高,看不清‘阜安桥’名,故以其长俗称长桥。现已改建为现代桥梁。 | 康熙《德清县志》 |
44 | 桥梁 | 长丰桥 | Chángfēng Qiáo | 位于安吉县杭垓镇。桥长35米,跨径17米,高10.62米,宽5.87米。两端各有石阶11级,顶端两侧有石条筑栏。有长久丰裕之义,故名。始建于明,据吴村《长丰桥碑》记载,乾隆五十四年已酉(1789)重修。长丰桥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
|
45 | 古迹 遗址 | 飞英塔 | Fēiyīng Tǎ | 位于湖州市吴兴区飞英街道塔下街社区。始建于唐咸通(860-874)年间。和尚云皎到长安,得西域僧人僧伽授给的七粒舍利子和阿育王饲虎图一幅,回湖后便建舍利石塔庋藏。取佛经中"舍利飞轮、英光普现"之意,塔名飞英。北宋开宝(968-976)年间,为保护舍利石塔,外围建一座砖木结构外塔,形成塔里塔奇观。绍兴二十年(1150),飞英塔雷击成烬,秒久重建。元明清多次修缮。1929年,外塔顶倾塌,内外塔遭重创。1982年,市政府拔款重修,1986年竣工。飞英塔内石塔雕有佛象1018尊,题记1460字。内石塔雕饰及其华丽,有莲瓣、花草等图案,线条流畅,栩栩如生。须弥座的束腰雕狮子,有追逐、奔跑、嬉耍,无一雷同,形神兼备。内石塔是一座宋代大型雕刻艺术品。外塔为楼阁式砖木结构,八角七层,高55米。副阶宽早已明亮,塔体收分自然,塔刹高峻挺拔,雄浑古朴。外塔主要为保护内塔而建,构造方便观赏内塔,附壁楼梯则为盘旋式,并安装凭栏,游客可遁梯逐级登高观赏内石塔各个层面,为国内唯一。宋代苏轼任湖州太守时,曾多次登临飞英塔,并赋诗:"忽凳最高塔,眼界穷大千,卞峰照城廊,震泽浮云天"。元代画家赵孟頫《凳飞英塔》诗云:"梯飚直上几百尺,俯视层空鸟背过。千里湖光秋色尽,万家烟火夕阳多……"。飞英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湖州市志》1999年版 |
46 | 古迹 遗址 | 下菰城遗址 | Xiàigūchéng Yíizhǐ | 位于湖州市吴兴区道场乡菰城村,金盖山南麓。楚考烈王十五年(公元前334),春申君黄歇徙封于吴,于今吴兴区道场乡境内筑城,置菰城县,因沼泽地里长有很多菰草而得名,又名下孤城。遗址略呈等边三角形,现存城垣周长约2000米,内城垣基本保存完好。外城垣除东南侧外,东北和西北保存较为完好,内外城垣均有早些年村民为进出方便而凿开的豁口。遗址大部分现为窑头村村民所使用的毛竹山。遗址保存良好,总面积68万平方米。分内外遗址所在范围以水田为主,间有桑地、河道。二重城垣,外城城垣周长约2000米,内城周长约1350米。城垣平均相对高度9米,顶宽5-7米,底宽约30米。内城外围可见护城壕沟遗迹。据内城墙部分断面堆筑看,最下层为马桥文化遗存,因此判断该城始筑于商周,菰城是春申君利用原有土城修筑的军事城堡。 下菰城是湖州正式设置地方行政政权的肇始之地,为湖州最早的古城址。下菰城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湖州博物馆 |
47 | 古迹 遗址 | 韵海楼 | Yùnhǎi Lóu | 位于湖州市吴兴区飞英街道飞英公园内,原在吴兴公园内(即旧府治后)。据宋嘉泰《吴兴志》载:"韵海楼,唐大历七年刺史颜真卿所建。真卿在郡著《韵海镜源》三百六十卷,因以为名"。唐天宝十二年(753)颜真卿刺平原时,始创《韵海镜源》条目,修成200卷,刺抚州时增补草成500卷,在湖州刺史任上完成巨著《韵海镜源》。建韵海楼,至南宋嘉泰时(1201-1204),原楼已废。现存韵海楼系清代重建。该楼为五楹楼屋,朴实古雅。1992年重修人民公园时,迁至飞英公园内。韵海楼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 《湖州市志》1999年版 |
48 | 古迹 遗址 | 勾垒城遗址 | Gōulěichéng Yíizhǐ | 位于德清县新安镇勾里村,距离新安镇约1.5公里。因勾践屯军处得名。据载:"勾垒城,为越王勾践屯军处。""垒"土音念"里",故简写勾里。曾有历史地名勾里镇。勾垒城遗址为县级文保单位。 | 民国《德清县新志》 |
49 | 古迹 遗址 | 城山古城遗址 | Chéngshāngǔchéng Yíizhǐ | 位于长兴县和平镇和平村城山顶。遗址现存土城墙、城门、蓄水池、驽台、烽楼、走马埒、擂鼓墩、滚石、演兵场等遗迹,面积约12万平方米。土城墙是遗体主体,有内外两层,总长1800米,其中外城墙环山顶一周,保存较完整。遗址内有始建于南朝宋元嘉六年的古寺一座,北侧山道有元朝石刻造像十尊,称"城山石刻造像"。依史籍记载,城山古城遗址发生于东汉末年(建安初),为乌程豪强严白虎所筑,时孙策平定江东,严白虎不愿归附,据此城以拒孙策。城山古城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长兴县地名志》(2017年) |
50 | 古迹 遗址 | 独松关 | Dúsōng Guān | 位于安吉县递铺街道双溪口村。清同治版《安吉县志》载:"独松关,宋建炎间(1127~1130)兵起,垒石为关,名曰独松关。""独松关,界余杭,为邑要隘。旧有安吉马驿,今废。"独松关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清同治版《安吉县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