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饭碗”装着“大民生”,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各级政府纷纷把破解老年人吃饭难题列入民生实事。湖州市南浔区旧馆街道通过建立“政府补贴一点、百姓再掏一点”模式,建立“一级+二级”送餐网络。目前,1个一级街道配餐中心,12个二级配送点,全面覆盖辖区13个行政村,通过“暖心送”为老助餐服务照亮老年人的幸福“食”光。
完善政策支持让老年人吃得更实惠
建立助餐机制,增进民生福祉。为了将助餐服务这项民生实事落到实处,旧馆街道出台多项政策鼓励多方力量参与助餐服务。《关于进一步提升南浔区为老助餐和配送餐工作的实施意见》将助餐对象分为普惠制老人和特惠制老人,并针对不同老年人制定不同的申请流程和补助方案,使政策实施更灵活。《旧馆街道为老助餐和配送餐实施方案》明确规定了配送餐对象及公益价,针对普惠制老人、特惠制老人都作了相应价格规定。
加大补贴力度,实现“食”有所依。为了让更多老年人以更优惠的价格吃到营养午餐,旧馆街道统筹街道慈善分会资金与区慈善总会资金补贴,共同承担老年人助餐服务补贴,让低保、低边家庭老年人能够以一元、两元甚至免费的价格享受到优质午餐。
构建服务网络让老年人吃得更省事
集中供餐,用规模提升品质。老年餐配送中心设有清洗、配菜、烹饪、仓库等功能区。由于用餐需求相对稳定,食材有保障,餐品选择更丰富,老年餐配送中心的助餐易形成规模效应,效率较高。
送餐入户,用行动传递温暖。老年人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灵活选择在中心或家中用餐。受疫情影响,老年人多选择在家中用餐,此时二级配送的作用愈发凸显,送餐入户切实增强了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构建服务网络让老年人吃得更省事
集中供餐,用规模提升品质。老年餐配送中心设有清洗、配菜、烹饪、仓库等功能区。由于用餐需求相对稳定,食材有保障,餐品选择更丰富,老年餐配送中心的助餐易形成规模效应,效率较高。
送餐入户,用行动传递温暖。老年人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灵活选择在中心或家中用餐。受疫情影响,老年人多选择在家中用餐,此时二级配送的作用愈发凸显,送餐入户切实增强了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创新配送方式让老年人吃得更满意
社会化运作,用服务引导需求。旧馆街道结合村(社区)居家养老中心区域分布情况,引入上海九如城企业(集团)有限公司提供配送餐服务。农村地区老年人饮食偏好更为突出,只有充分了解老年人用餐习惯与饮食特点,才能提供让老年人满意的餐食服务。为此,送餐企业发挥专业化、品牌化、连锁化运营优势,采取调整菜品种类、开展用餐满意度调查、提升供餐效率举措,使区域内签约助餐服务的老年人数量不断攀升。
本土化配送,用效率赢得口碑。相较于城市,农村地区的老年人居住相对分散、生活习惯差异较大。比如旧馆街道的北港村、潘家庄村、载旺村、大洋村、光明村、港胡村,因全域土地整治需要导致部分老年人地址很难快速精准找到,造成老年人送餐时间延迟。为此,运营方走访各村了解老年人的详细情况,以灵活雇佣的方式,在每个村指定一位送餐员,点对点精准配送,提高了服务效率,也让老年人能够按时安心用餐。
强化运营监管让老年人吃得更放心
信息化管理,用数据精准定位。旧馆街道依托数字化改革应用场景,在第三方监管平台录入老年人信息及每日助餐服务信息,建立信息管理系统与绩效评估系统,效果很好。通过平台,精确实施食材采购、加工和配送,实现精准供餐;核算补贴资金,实现精准发放与结算;确定不同类别老年人可享受的助餐补贴标准,有利于根据市场变化,适时进行助餐价格调整;实施助餐运营指导意见和评估打分,有效开展服务质量监督管理。
南浔区旧馆街道在湖州市率先开展农村地区为老配送餐服务,在满足农村地区一般老年人助餐的同时,打通高龄、独居、空巢、失能等特殊困难老年人助餐服务的“最后一公里”,用有温度的饭菜,提升老年人晚年幸福感,进一步推动了南浔区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加速打造共同富裕示范样本。
3428151-9743-17-媒体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