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媒体关注
“湖州三绝”之二——飞英塔
发布日期:2023-11-29 字号:[ ]浏览次数:

飞英塔,位于湖州市吴兴区飞英街道塔下街飞英公园内,为湖州市 的标志性建筑。飞英塔与府庙(“庙里庙”)和潮音桥(“桥下桥”)并称 “湖州三绝”。

据宋代嘉泰《吴兴志》记载,僧人云皎于咸通年间游历长安时,僧 伽授以舍利七粒及阿育王饲虎面像,于是有了建造佛塔的缘由,便星夜 兼程赶回湖州。石塔初建始于中和四年(884),成于乾宁元年(894), 称“舍利石塔”。开宝年间(968—976)有神光见于绝顶,于是在石塔 外再增建木塔,由此形成“塔里塔”的独特建筑形式。从佛家经典中的 “舍利飞轮,英光普现”中摘出二字,将舍利石塔命名为“飞英塔”。祥 符元年(1008), 佛寺依塔改名为“飞英寺”。飞英塔极高,“凡三十七层, 高六十五丈”,这样的高度在当时的江南可以说是独占鳌头,但也正因 这历井扪天的高度,使其极易受到天灾的“眷顾”,绍兴庚午岁(1150), 塔遭雷击焚毁。数年之后,才在官府和百姓的共同努力下得以复建。

关于外塔重建的前后经过,存在两个版本的说法。一是根据宋代谈钥的嘉泰《吴兴志》记载,外塔建于嘉泰年间(1201—1204),“舍利无恙, 今又建木塔云”。二是雍正《浙江通志》记载,塔毁于宋绍兴庚午(1150), 历经多年都未复原,直到南宋端平初,才有忻王夫人俞氏出资 , 命钱塘 妙静禅寺比丘尼密印重建外塔,“减三十层,高半之”,自此成七层宝塔。 至元代,毗山普光兰若寺住持慧日和徒弟妙演立志兴修飞英塔,将衣钵 悉数捐出,自延祐甲寅(1314)迄于戊午(1318),历经五年而成,终于“木 塔之阙者复还,山门法堂之仆者复起”。

由于飞英塔名声大过于寺,又因院无常产,主僧难留,以至寺院屡 遭荒落不能自振,而对于飞英塔,则历代修缮不迭。据统计,飞英塔前 后重建、修葺共七次 :宋、元各一次。明代盛行堪舆学,飞英塔因其声 名显赫,也逐步揉进风水的元素,被视为“实主文运”的风水塔,故明 代修塔就记有四次之多,以至寺院颓圮而塔犹存。清代道光十八年(1838) 为最后一次修塔。此后内忧外患,国力衰微,再也无力整修。

1929 年,外塔塔顶坍塌,内外塔均 遭重创,飞英寺几乎不存,仅留一小和尚伴塔而栖。据说此人曾为修塔化缘数 载,不论寒冬酷暑,他都跪坐街旁,念 经诵佛,募集钱财,形同乞丐,人皆怜之。 有人告知戴传贤,戴便发动了一场募捐修塔行动。因将对象定在当时最高层人 物一级上,反而难于展开,其后适逢抗 日烽火四起而夭折。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对保护文 物十分重视。1961 年,飞英塔被公布为 浙 江 省 第 一 批 文 物 保 护 单 位。1982 至 1987 年,国家拨款对飞英塔进行了一次 科学的重修,传承了中国古建筑砖木混 合结构的特点,使这座有七百多年历史的古塔得到了科学保护。1988 年,经国 务院批准,飞英塔被列为国家级重点保 护单位,成为湖州市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古建筑。

千百年来,历代文人名流多曾游览 飞英塔,对飞英塔赞赏题咏不绝。吴兴 郡王钱弘偡诗赞 :“两岸槿花红障步,一行山色绿屏风。”

苏轼在湖州刺史任上常和好友共游 湖光山色。他在端午登临飞英塔时留有 这样的诗句:“忽登最高塔,眼界穷大千。 卞峰照城郭,震泽浮云天。”元丰二年(1079),苏轼忽然兴起,与友人再次往飞英寺而去。他兴起而至,寺内 住持始料未及,急忙撞钟集合众僧相迎,忙乱之际,有和尚“颠倒云山衣”。 应是湖州的清幽宁静抚平了他之前在官场中的失意,苏轼在湖州如鱼得水,说自己“莫作使君看,外似中已非”

赵孟 在登临飞英塔时赋诗曰:“梯飙直上几百尺,俯视层空鸟背过。 千里湖山秋色尽,万家烟火夕阳多。鱼龙滚滚扶舟楫,鸿雁冥冥避网罗。 谁种山中千树橘,侧身东望洞庭波。”

飞英塔与佛教的因缘匪浅,自初建以来,它的名声也因舍利和其“塔 中塔”的独特结构而日益显赫,历朝历代备受百姓、僧侣、地方官绅的 关注,屡损屡建,或僧侣募资,或官府出面,尽管飞英寺已荡然无存, 只在史料中留有只言片语,但飞英塔得以幸存,并未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虽早已不是最初的模样,但人们仍能一睹它的端庄秀丽。外塔塔高虽不 足初建时的三分之一,却丝毫不影响它的高峻挺拔。虽红墙青瓦,不施 彩绘,反而衬得它简洁古朴、雄浑壮观。湖州以拥有飞英塔为荣,而飞 英塔是湖州这一江南清丽地不可或缺的一抹别致景观。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