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专业社会工作引入我国以来,其本土化探索从未停歇,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中央社会工作部的成立促使我国社会工作发展进入新阶段,专业社会工作本土化将迈入新征程。回望过去,展望未来,笔者认为专业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还需从如下方面用心推进和持续发力。
一是建立完善体制机制,支持社会工作本土化有序有效发展。
专业社会工作的有效运行需要合理有效的体制机制。在过去二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专业社会工作发展虽迅速,但是高质量发展有待提升。其主要原因在于整体统筹力量不足、各领域推进力度参差不齐、跨部门联动合作不畅以及政府财政支持乏力等。这些现实问题也恰恰是专业社会工作发展破题的关键,更是社工界同仁迫切期待需要改变的问题。因此,各级社会工作部门要在更高层面优化专业社会工作发展格局,切实统筹起各领域专业社会工作发展,通过稳定持续的联席联动机制破解专业社会工作发展难题,并推动建立相对稳定的财政保障支持。这样方可彰显党建引领下我国社会建设体制机制的主要优势,做实做强“五位一体”中的社会建设。
二是深挖中华优秀文化,丰富本土社会工作价值理念体系。
价值理念是专业社会工作的灵魂,也是社会工作者从事这一事业的原动力。而文化(包括国家文化和地方文化)则是专业社会工作本土化建设的核心要素。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工作,便要深挖与专业社会工作相关的中华五千年优秀文化,并将其融入现代社会工作价值体系中,包括中华公益慈善文化、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以及“差序格局”、“伦理本位”等。这是一项推动社会工作本土化建设的基础性工程。然而,当前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工作价值理念相融合的研究成果和实践尝试比较少、不够深,还需更加全面、丰富和深入,更需要文化研究者和社会工作学者的深度协力。只有根植本土文化,才能推动专业社会工作的本土化。
三是深入推进顶层制度体系,确保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友好环境。
自上而下的行政推动是我国专业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的突出特点,这一推进路径的具体实现主要依靠包括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在内的顶层设计。顶层设计本身就具有本土性,同时其还是推动专业社会工作本土实践的制度保障。这就需要旗帜鲜明地将本土化建设放在专业社会工作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之中。由于其影响的长远性,政策法规的制定和完善应积极主动并善于凝聚来自实务界和学术界等多元力量,确保各方的深度参与,真正听取不同的声音,充满智慧地纳入各类合理意见和建议,并应注重法规政策执行效果的评估评价和考核应用。
四是深耕重点实践领域,形成本土社会工作实践经验。
专业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需要丰富而扎实的实践经验。近年来,不少优秀的社工组织以及实务工作者深耕本土实践,并输出了不少实践做法和经验成果,但是其深入性和丰富性依然不够。专业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全面实现难度不小,因此应从实际情况和主要优势出发,有重点地推动和深耕具有中国特质的专业社会工作实践。统合历史视角和未来发展,笔者认为可在以城乡社区为本的专业社会工作实践上下功夫。这不仅与我国城乡社区治理相关的国家战略紧密相关,而且城乡社区内有着复杂多元的社会问题和服务需求、特有且丰富的在地文化、来自不同方面的多元主体和资源以及基层社会发展的诸多深层次困境,这样的实践土壤更能催生本土性的实践智慧。另外,还可重点推动民族社会工作、农村社会工作和群团社会工作等本土特色实践领域发展,注重积累实践成果,形成本土化实践模式。
五是输出经典性研究成果,贡献社会工作发展的中国智慧。
专业社会工作本土化的深度实现需要标志性、典型性和系列性的理论成果加以支撑,这也是实务工作者和学习者们的强烈期盼。一些知名学者在这一方面贡献卓著,如北京大学王思斌教授基于制度和文化视角深入研究中国社会关系中的“求”与“助”,中山大学张和清教授团队基于广东“双百计划”实践探索倾心编著了《双百社会工作概论》一书,厦门大学童敏教授基于场景实践对中国特色社会工作理论体系进行构建研究,这些都是典型研究成果。当然,我们也需要清醒地看到具有本土特质的标志性研究成果还相对有限,亟待一代又一代社会工作学者的接力、传承和创新。这就特别需要以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为核心议题,从不同维度持续性地开展重在深入交流和实质性产出的学术研讨会和工作坊,构建使命导向型学术共同体,持续输出标志性研究成果,并以此加强与国际社会工作的多元对话。
专业社会工作本土化建设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亟待沉下心来、知行合一、久久为功。在继续深入学习其他国家先进经验的同时,更需要我国社会工作党政部门、学术界和实务界勠力同心、深度融合,让中国社会工作实践和研究开花结果,并稳步走向国际社会工作舞台中央。
3720435-9803-17-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