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适应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趋势,加强党在社会领域的引领,重塑党和社会的关系,中央社会工作部应运而生。作为助推社会发展的重要专业——社会工作,迎来了崭新发展局面,将在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根据《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对中央社会工作部具体职能的安排,其中涉及信访工作、基层治理基层政权建设、行业协会商会改革、“两新”组织党的建设、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笔者通过对其深入探究了解到,在党中央提出的社会治理框架下,党对该框架内的制度设计、政策制定、基层落实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期待。简言之,党期望在社会领域,强化党的全面领导,加强党的建设,通过社会工作专业的介入,在畅通群众利益诉求、民意征集、满足群众急难需求、联系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等诸多方面,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密切联系群众,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形成党领导下的政府与社会主体协同推进的社会治理格局。这是党对作为社会工作专业优势发挥的殷殷期盼,也是党对社会工作专业在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提出的具体工作目标。
社会工作专业在长达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业已形成了完整的服务于个人、家庭成长,服务于社区乃至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价值观、方法与技术。利他精神、以人为本、公平正义、社会创新等,早已成为每一位社会工作者开展行动的圭臬。正是因为有这样一套成熟的专业体系,在国家发展层面,社会工作专业作为推进社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增进社会福祉等方面的重要推动力量,能够发挥出巨大专业作用。但不可回避的一点是,回顾中国社会工作发展历程,尤其当代社会工作发展历程,社会工作是西方“舶来品”,具有鲜明的西方意识形态的烙印,确是普遍的共识。近30年的社会工作专业发展,在前辈们的努力下,社会工作专业逐渐本土化,与此同时,一些具有鲜明中国社会文化特征的本土性社会工作也被挖掘。但无论怎样,在当下,中央社会工作部成立的背景下,社会工作专业必须要回应党对社会工作的强有力领导,要回答该如何充分实现党领导下的社会工作专业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冯仕政在《新发展阶段中国社会工作的定位与发展》一文中,明确提出了社会工作在面对新形势、新阶段需要重新认识和定位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如果换个角度,就是需要思考党到底需要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工作。不妨可以从建党百年的发展过程中找出解答思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大会上首次提出并阐释了伟大建党精神。他指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其中,“不负人民”是人民群众历史力量与共产党人精神力量的高度统一。尊重群众,充分依靠群众,走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党的生命线,是党的力量之源。群众路线思想的成熟与正式确立,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的重要理论成果之一。延安时期是党领导中国革命事业,实现历史转折的重要时期。其中“从1945年到1948年3月党中央和毛主席离开陕北,是党群关系最和谐的时期”。党在延安时期,在继承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基础上,形成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即“延安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延安精神”,他强调“要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弘扬延安精神,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发扬斗争精神,为实现党的二十大提出的目标任务而团结奋斗”。
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在党对社会工作专业提出新的要求和新的期待背景下,我们该从哪几个维度检视社会工作专业呢?
(一)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社会工作是讲政治的。社会工作是国家社会福利制度的重要一环,体现的是国家意志。社会工作通过专业化服务的供给,对人民群众、对党、对政府施加了影响。而这个影响的根本是维护党同人民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强化了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信任关系,实现党对基层政权的巩固,履行了社会工作其政治性的功能。
(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脱离不了现实社会。面对具有中国鲜明特色的党情、国情、社情,面对快速发展的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要实事求是,摒弃当下“狭隘单纯的专业主义”,调整“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盲目乐观”,正视当下社会工作专业发展存在的诸多瓶颈,要重新审视社会工作专业当前的发展阶段,要关注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地区不平衡等等。要开拓性地发掘既具有中国鲜明特征,又符合社会工作专业技术要领的案例。要及时总结深根本土的专业伦理。
(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社会工作的专业精神是“利他的”,在这点上,与党的根本宗旨是一致的。1943年10月,毛泽东在党内指示中提出了“处处要想到群众,为群众打算,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他还特别强调“这是我们与国民党的根本区别,也是共产党员革命的出发点与归宿”。要坚持强化社会工作的“利他主义”,要把“利他主义”的精神价值观,刻进每一个社会工作从业者的思想里。社会工作者一切以服务对象的需求为出发点,紧紧围绕服务对象的现实困境需求,设计服务方案,执行具体服务。在具体服务的执行过程中,充分考虑服务对象身、心、社诸多要素,充分整合资源系统,积极引导服务对象参与服务过程,实现其自我意识、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进而满足其需求,实现问题的解决。这与党的“群众路线”的操作逻辑是一致的。
(四)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社会工作的专业发展来最初就来源于底层群众,基层社区。每天与不同服务对象、群众展开入户访视,调研不同社区的资源状况,整合联结资源,设计项目活动,具体执行服务,难免遭遇主客观障碍,服务对象、群众的不理解,甚至是利益群体的刁难与苛责。这一切都需要我们能够发挥创业精神,沉下心,只要心中有群众,办法总比困难多,就能走出一条路径。
总之,继承发扬延安精神,党领导下的社会工作专业,需要做到坚持党的领导,要心中有群众,时刻贯彻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党的大政方针在基层执行不走样,能够运用群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乐于接受的方式,通过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的介入,满足群众的需求,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简言之,就是一要讲政治,二要为群众,三要有专业,四要有方法,五要有成效。
3745608-9803-17-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