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他人之石
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南市场街道:探索“居民服务居民”互助助餐模式
发布日期: 2025-07-17 来源:中国民政 字号:[ ]浏览次数:

近年来,各地民政部门因地制宜探索各具特色、灵活多样的助餐方式,老年助餐服务覆盖面和老年人就餐便利度不断提升。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南市场街道的经验做法!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加速发展,老年人的日常用餐问题日益凸显。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南市场街道和平新村社区部分老年人因身体状况或生活条件限制,面临买菜难、做饭难、吃饭难的问题。和平新村社区创新思路,发动社区志愿者力量,组建了以“妈妈的味道”为特色的长者食堂——“妈妈厨房”。

工作背景

2023年4月,在社区党组织的领导下,该食堂成功探索了“居民服务居民”的互助助餐模式,将社区组织引导与居民自主参与有机结合,打造出一个接地气、有人气、充满活力和温情的社区助餐平台,不仅解决了老年人的用餐难题,还成为社区邻里互助的重要平台。截至2025年,“妈妈厨房”累计服务居民2万多人次,实现了收支平衡,广受好评,被中央媒体广泛宣传报道。

主要做法

一是增强居民主动性,开展互助助餐服务。在街道党工委的组织号召下,社区招募有时间、有厨艺、有爱心的志愿者,成立了“和平新村小区妈妈团”、“振玉里小区妈妈团”、“迎宾小区妈妈团”、“合居小区妈妈团”四个“妈妈厨房”志愿服务队,义务为居民开展助餐服务,营造了“以邻为伴,邻里互助”的良好氛围。

二是建立有效激励机制,提升居民参与度。“妈妈厨房”根据居民消费能力和意愿合理定价,面食定价10元(如包子4个、馅饼4个),套餐12元(一荤两素搭配),并赠送汤品和小菜。为了让“妈妈厨房”的模式可持续,凡是在这里提供志愿服务的居民还能享受服务积分兑换日用品、免费体检等待遇,让志愿者在传递温暖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社区的关怀,让这些退休的志愿者“妈妈”发挥余热,在一次次社区助餐服务中获得成就感。

三是搭建社区互动平台,提升食堂凝聚力。在社区的组织倡导下,“妈妈厨房”连续举办了烹饪比赛、美食品鉴会、老年人生日会等,增强了居民之间的交流互动。鼓励居民积极参与食堂的日常管理和监督,提升了居民对社区事务的参与度和归属感,增强了居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取得成效

一是破解小区内设置长者食堂运营困难问题。通过“居民服务居民”的模式,“妈妈厨房”有效解决了传统长者食堂在运营中遇到的位置偏僻、成本高、接受度低等问题。借助社区党组织的领导力和资源整合能力,引入驻街单位、爱心企业的支持,形成了多方参与、资源共享的良性循环,确保了食堂的可持续发展。

二是“妈妈厨房”形成品牌效应。“妈妈厨房大包子”等特色美食远近闻名,吸引了周边居民的关注,提升了社区知名度。经过两年的运营,“妈妈厨房”已实现财务自给自足,为社区养老服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三是促进邻里和谐互助。社区幸福长者食堂成为居民交流互动的重要平台,拉近了居民之间的距离,增进了邻里感情,探索一条低成本、可复制推广的互助式养老新模式。

经验启示

一是邻里互助是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的重要发展模式。“妈妈厨房”通过志愿服务形式,鼓励更多居民走出家门,参与社区事务,关注老年人生活,形成“居民服务居民”的良性循环,不仅解决了老年人的用餐难题,还为社区养老工作提供了新思路,走出了一条有温度、有实效的社区助餐之路。

二是创新助餐模式,激发社区自治活力。“妈妈厨房”案例表明,通过组建志愿服务团队、建立激励机制、搭建互动平台等方式,成功使老年助餐服务和基层社会治理相结合,不仅提高了社区的服务效能,也增强了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三是注重文化传承,打造特色品牌服务。“妈妈厨房”以“妈妈的味道”为特色,不仅满足了居民的味蕾需求,更唤起了人们对家庭温暖的记忆。这一做法不仅增强了社区的文化认同,也为社区养老服务注入了更多情感价值。未来,类似的特色化、品牌化服务可以进一步推广,让更多社区受益。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最新文章